“总管大人,包谷、番薯并不是这里的主食,我们没统计过亩产量。”
周泉听后就知道山民种植了包谷、番薯后是不缴纳田赋的,这个倒是利用利用,今后让矿区附近的山民多种植些玉米、红薯。他想起刘总交待过的定边(今南涧县)有温泉水,可以制碱,就问道:“府境内出产白碱吗?”
“白碱?我们府境内没有,大理府巍山县倒是出产白碱。”
巍山县的白碱生产已有近千年历史了。巍山县文笔山有个“南诏汤池”,当年还是“南诏国”王室人员泡温泉的地方。与“南诏汤池”隔“西河”不远处有个温泉(位于今洗澡塘村),这个温泉富含碳酸盐、硫磺,当地人就取这个温泉水,经整墒、洒水、取土、过滤、熬制、拓碱等十几道工序制碱,获利颇丰。在后世,“南诏汤池”成了旅游景区之一,有兴趣的话,还能参观洗澡塘村的村民制碱。
刘云龙说的定边县(今南涧县)白碱,历史上是雍正七年(1729年)才开采的,位于礼社江右岸把萨拉大箐。那里有一座死火山,山上一直有一股清泉流出,雍正年间,那里的村民发现泉水中富含碳酸盐、硫磺,就与巍山县一样开始制碱,形成了今天的碱坝村。
周泉听后心想,楚雄府境内有井盐,在硫酸厂建成前,可以利用定边县的温泉水制碱。有了碱,才能发展化学、玻璃、纺织等工业。他又对罗建璠说道:“罗大人,今后我们要在境内开采矿产,希望贵府能多多支持。”
罗建璠自接到塘报,知晓了境内要来一个楚雄王,一直纳闷怎么朝廷不给王府封地的?听了周泉的话后,心想原来王府要的封地就是矿山,就问道:“不知王府看中了哪一座山峰?”
“现在还不好说,等我们勘查后,再通知你,行吗?”
“行。”
“哦,对了,我能去参观参观境内的盐井吗?”
“总管大人要参观,哪有不可以的?我来安排一下。”
“谢谢。”
次日,罗建璠就陪着周泉等人来到了定远县,参观了琅井、黑井后,再参观元永井(今这三口盐井都属于禄丰县)。
琅井、黑井在明代之前就开采了,元永井是明初发现的。洪武年间,当地人见猴子喜欢舔舐元永附近的泉水,发现泉水是咸的,就开凿一口盐井,起先称为“猴井”。万历年间,开凿了较大规模的盐井“元兴井”、“永济井”,后因二井相邻较近,合称为“元永井”。
琅井、黑井、元永井三个盐井都位于海拔1600米以上的山区,周泉看到每口盐井边都有几十个盐灶在用木炭熬盐,他们熬盐用的木炭就来自于周边砍伐的树木,盐井周边的树都被砍光了,四周露出光秃秃的岩石、土壤。表土由于没有了树木的遮挡,一下雨,雨水就把表土冲走,露出红色的砂土,连山涧水都是红彤彤的。
从元永井下山后,来到了广通县的舍资驿站(今一平浪镇)。
在明代,官府在舍资设有驿站,供路过的官府人员落脚休息。舍资是彝语,“舍”是茨栎的意思,“资”是树林的意思,“舍资”意为茨栎树林。由于舍资地处要道,来往客商、马帮很多,因此“舍资”驿站已成了较繁荣的小集镇。
历史上,在20世纪初,在舍资镇附近发现了煤矿,因开产煤矿建了一平浪镇,后来一平浪镇与舍资镇合并了。
舍资驿站距元永盐井直线距离有20里。到了舍资镇后,周泉问罗建璠:“罗大人,这里有沫王府的田产吗?”
“这里没有沫王府的田产。”
“那我准备在这里买几块地。”
“总管大人,只要你看中的地方,哪用买?本府出面划拨给王府就行了。”
“我要是看中几百万亩地的话,你也划拨给我?”
“这......”
“老百姓都靠这些地活命,所以不能划拨。我买下这些地后,也会把佃农安排好的。”
“不知公子殿下在这里买地后,派啥用处?”
“熬盐。”
“熬盐?”
“嗯。元永井的盐民都在用木炭熬盐,山上的树都被砍光了,水土流失太严重了。元永井距这里只有20里,我要把盐卤引到这里来。”
“你要把盐卤引下山来?”
“对,我要修筑渠道,把盐卤引到这里来。”
罗建璠心想,元永井距这里直线距离是只有20里,可渠道从山上盘旋而下,渠道长度至少30里,于是说道:“这可是大工程呀。”
“工程再大也值得。我引下盐卤后,你在这里设个盐政司,管理我的盐厂。”
罗建璠一听,楚王府要与县府争夺盐矿了,忙说道:“这个盐矿有县府管理着,你们使用后......”
“罗大人,元永井的水量很大,我们只是使用元永井的部分卤水,县府可以继续熬盐。”
罗建璠心想县府可以继续熬盐,就说道:“行。可是你们用什么熬盐?”
“用煤炭。”
“煤炭?”
“对,我们要在这里开采煤矿。等我们勘查后,就开采煤矿。”
罗建璠看着四周平坦的草地、田地,心想这里会有煤矿?不过,即使楚王府真能在这里找到煤矿的话,也用不着把盐卤引下山来,把煤炭运到山上去不就行了吗?于是问道:“干嘛不把煤炭运到山上去?”
“用煤炭代替木炭熬盐,仅仅是换了一种燃料,盐的产量还是没法提高。我们准备采用新式制盐法来提高盐的产量。”
“新式制盐法?”
“我们那种制盐法叫真空制盐法,盐的产量可以提高好几倍。”
罗知府尽管不懂什么叫“真空制盐法”,但一听盐的产量能提高好几倍,那就意为着官府收取的盐税能提高好几倍,就问道:“山上不能用你的真空制盐法制盐吗?”
“用真空制盐法需要很大一块地。刚刚我在山上参观的时候,看到山上没那么大的地,所以只能把盐卤引下山来。”
罗建璠听后,心想原来如此,于是就说道:“总管大人,本府一定全力支持王府的产业。”
历史上,将元永井盐卤引到山下用煤熬盐是在1637年。当时任云南盐运使的张冲视察元永井时,发现柴源已枯竭,他建议将盐卤引到一平浪镇。经云南省省府同意后,他辞去了盐运使的职务,坐镇舍资镇,从1932年筹建,到1937年完成,从此结束了元永井以柴薪煮盐的历史。2013年,元永井引卤工程列入楚雄州文物保护项目。
在周泉视察井盐矿时,史彬等人正在孟琏司境内勐乃的雄狮山勘查。
史彬等人是在前天到达勐乃的,他们到了勐乃后首先考察了正在开采的募乃银矿(位于今澜沧县竹塘乡募乃村)。募乃原称勐乃,在傣族语中就是挖矿石、炼银子的地方。募乃银矿位于老象山,是万历年间开采的,矿主是当地的一个土司,银矿规模很大,有30个矿硐,18个炼银炉,矿工有1万多人,使用的炉子是对宋应星《天工开物》上描述的炉子进行改进后,成了“七星炉”,高三米左右,炉膛内径1.3米左右,炉膛上开有风口、矿料口、木炭口、出银口、出渣口等7个孔,所以称为“七星炉”。在炼银炉前操作的却都是汉人。史彬看到后,心想刘总没说错,当地人都不懂怎么冶炼银子,所以提炼银子的都是汉人。
炉膛前红红火火,烟雾弥漫,充满着浓重的硫磺味,山上山下,人欢马叫,矿工们用马、牛驮运着开采的矿石。史彬向一个小头领打听了一下,一个炉子一天2炉可以提炼200两银子。史彬听后,替土司匡算了一下,这个银矿有18个炉子,考虑到雨季没法冶炼,每个炉子一年工作时间约200天左右,一年可提炼72万两(26.7吨左右)银子,应该是个大银矿了。他在炉前仔细看了一下,发现他们采用的是“吹灰法”提银,尽管也提炼“倭铅”(即锌),但掌握的温度不够,矿渣中仍会有较多的银、铅、锌,矿物中的硫被白白浪费掉了。
在后世,澜沧县竹塘乡募乃村办了个村办企业,从明清时期冶炼的矿渣中,提取了47吨银子、26.3万吨铅、21.95万吨锌。从中也足以说明明清时期的募乃银厂规模有多大。
考察完募乃银矿(也叫募乃银厂)后,史彬带着勘查人员来到附近的雄狮山勘查铅锌银矿,勘查完雄狮山后,再勘查临近的睡狮山。
历史上,明代万历年间至崇祯年间募乃银厂开采的是老象山的银矿,到了康熙年间后才开采雄狮山的银矿,到了乾隆年间又开采睡狮山的银矿。如你现在到澜沧县竹塘乡募乃村旅游的话,还能看到几百个矿硐遗址,如“仙人洞”、“龙洞”、“南京凹”等矿硐。
勘查完雄狮山、睡狮山的银矿后,史彬将带人赶往东南25公里的勐滨盆地勘察煤矿。
在刘云龙的图纸上,勐滨盆地位于南腊河、南览河、南丙河三河交汇处。
在后世,勐滨盆地属于澜沧县,在澜沧县县城勐朗镇西南方向7-8公里,经地质部门探明,勐滨盆地有2000多万吨的褐煤矿,因煤矿开采形成勐滨镇,镇子周围有煤矿寨(今澜沧煤矿所在地)、城子村(今城子煤矿所在地)、勐滨村(今勐滨煤矿所在地)、芒东村(今芒东煤矿一矿、二矿所在地)。
找到勐滨盆地的煤矿后,史彬勘察小组将赶往镇康州卡佤山(今阿佤山)南衣河西岸勘查银矿(即历史上于1662年由李定国、吴尚贤开采的茂隆银矿),接着再进入木邦,去波竜(今缅甸包德温)勘查银矿。波竜是德昂人(也称崩龙族)土司的辖境,那里有座波弄山,早在明代中期就有来自江西、湖广、云南的汉人在那里采矿冶银。历史上,南明覆灭后,随永历帝入缅的官属后裔桂家集团的宫里雁率部占据了波竜银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