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边的地形、气候怎么样?”
“地形都差不多,河两岸都是高山。育空河两岸几乎是光秃秃的,我们离开道森的时候,那里已是零下30℃了,可克朗代克河两岸还长满着各种花草,气候比育空河温暖。”
“那你干嘛不在那里多待几天?这样还能多带点金子回来。”
“你想让我踩着几米厚的雪回来?再说,每袋金子都很重,马驮着都累,带多了,你想累死我?”
大家听后,哈哈大笑起来。
历史上,加拿大克朗代克河的砂金矿是1896年发现后,短短2年内就涌入了20多万淘金人。克朗代克河砂金矿在1900年产金11.9吨,1906年产金33.2吨,到1930年就已产金900吨。60年后,加拿大政府因克朗代克河砂金矿开采导致的严重环境问题,严控克朗代克河的砂金矿开采,绝大部分淘金人才渐渐离开了克朗代克河。不过至今育空河、克朗代克河的砂金矿开采也没完全停止。距道森不远处还有2个露天开采的大型岩金矿,即奥灵顿金矿(Arlingdon)、拉斯特·詹姆斯金矿(Last Chance),还有许许多多的小型岩金矿。
在马加丹和库页岛的普隆霭,杨占文、李琚在分别做着战前动员工作。
杨占文的部队不仅在荡口跟着乌尔图部落学滑雪,还在马加丹跟库赫特部落学滑雪。现在有2000多人学会了滑雪,还学会了使用雪橇。
雪橇是一种由狗拉着走的木制滑板。人坐在滑板上,或货物堆在滑板上,然后由几条狗拉着在雪地里行走。通常有5-6条狗,当滑板上货物较多时,比如装上一门小钢炮,拉动滑板的狗数量就较多,可达10-15条狗。
按照刘云龙当初制定的计划,杨占文的队伍将兵分二路,一路从普隆霭渡过海峡后到达巴宁诺(今瓦尼诺),翻越老爷岭(也称锡霍特山脉),然后进入黑龙江地区进行侦查,伺机袭击大清的哨所、兵站及官府机关;另一路将从马加丹出发,然后朝偏东北方向行进760多公里,沿着科雷马河搜索俄国在那里建立的“中科雷姆斯克”据点。
早在16世纪末,沙俄就开始入侵西伯利亚。
崇祯五年(1632年),沙俄的哥萨克军队通过下通古斯卡河、上通古斯卡河和埃文文经常使用的古道来到了勒拿河流域,他们沿河上下掠夺财物,建立据点,先后建立了中维柳伊斯克、下维柳伊斯克、上维柳伊斯克,接着在勒拿河的中游建了雅库茨克、日甘斯克等据点。
崇祯八年(1635年),沙俄在勒拿河中上游的奥廖克明斯克建立了据点
崇祯十一年(1638年),沙俄下令成立雅库茨克督军府,雅库茨克成了沙俄继续向东挺进的基地。
崇祯十二年(1639年),伊凡-莫斯科维廷率领的沙俄军队到达北海,将北海称为“鄂霍次克海”。莫斯科维廷到达北海东海岸后,在乌利亚河的入海口建造了一个冬天居住的营房。
今年7月,在波尔科夫率领远征队侵入黑龙江后不久,另一支沙俄军队在斯塔杜欣的带领下于10月在科雷马河的中游建立了中科雷马斯克据点。
沙俄在乌利亚河入海口的据点已被刘云龙拔除。这次杨占文将亲自率领200人去科雷马河拔除沙俄的中科雷马斯克。另一支200人的部队由李琚带领进入黑龙江,如碰巧遇到波雅尔科夫匪帮的话,就消灭他们。
去往黑龙江的部队由原清军的几个收税兵做向导,带队的叫崔阿哈,翻译官是艾沙叶。
崔阿哈就是努雅勒阿哈,几个月前还是一名到库页岛普隆霭向岛民收取皮毛税的清军士兵,被安保士兵俘虏后,到“平江”做了几个月的矿工。做矿工时,他发现汉人矿长并没有虐待他们,不仅吃得饱,还有薪水拿,晚上下班后还组织他们学汉语。尽管以前他是收税兵,但并不识字,学了几个月后,居然能识几百个字了,还能扳着手指头做简单的加减法了。就凭他现在这点水平,回去后在族人里已是受人尊重的文化人了。他知道满人是怎么虐待汉人奴隶的,这么一比较,他就发现这些汉人都是好人。人心都是肉长的,几个月后他就从心底里彻底倒向了汉人,于是不仅干活更加卖力了,学汉文、学算术也更努力了。听说汉人需要去黑龙江的向导后,他和几个同伴都报名了。
去往黑龙江的士兵携带了一些小商品,比如肥皂、镜子、玻璃球、箭头、手电筒、毛巾、缝衣针等,但最重要的物资是盐,因为北方各族最缺少的物品就是盐。携带的这些物品主要是用来与当地人交换粮食、皮毛。
去科雷马河的部队由库赫特的儿子马塔拉做向导,翻译官是叶尔达(原名耶尔达)。马塔拉是库赫特的第二个儿子,原名叫“玛塔喇”,于是根据音译,杨占文给他取了个汉名叫“马塔拉”。
杨占文、李琚都用上了大华公司生产的指南针。
行军中,马塔拉看到杨占文不时地掏出一块表来看,就问道:“杨长官,你手里拿的是啥?”
杨占文说道:“这是指南针。”
“干嘛用的?”
“用于辨别方向的,由于指针永远指着南方,所以叫指南针。有了它,不会迷失方向。”
“它一直灵验吗?”
杨占文说道:“遇到周边有铁矿的话,它可能会失灵。”
“这么说它万一失灵了,说明附近有铁矿?”
“如果不是指南针本身出故障的话,那基本可以确定附近有铁矿。”
马塔拉以前连罗盘都没见过,听到杨占文的解释后,心想你们汉人真聪明。马塔拉与在马加丹的汉人已很熟悉了,他们与这些汉人交易时,一张貂皮可以换十根缝衣钢针,这种钢针铮亮铮亮的,不仅小巧玲珑,还永不生锈。以前缝制鹿皮帐篷时,使用的都是从阿依努人那里换来的铁针,不仅易生锈,价格也贵,要用2张貂皮才能换到一根缝衣铁针。至今部落里的人都不知道汉人是怎么造出这种钢针的。以前自己的部落点火烧鱼、烧肉时,要钻木才能取火。点好火后,怕下次点火麻烦,火堆一般是不灭的,这样就经常发生火灾,一不小心就把帐篷烧了。这些汉人却不用钻木来取火,直接用火柴,轻轻一划就能点火了。晚上走路时,这些汉人也不点火把,手里拿着个手电筒,一按开关,前面就有火光了。最奇怪的是,自己的部落在这里生活了几百年,从来就没发现脚底下有金子,这些汉人来后,稍微倒腾了几下,竟然从地底下挖出了几万斤金子。他们的枪也比自己部落里的弓箭厉害,隔着几百米就能打死一头狼。幸亏这些汉人都是好人,要是他们是坏人的话,来进攻自己的部落时,自己部落还不知道是什么下场呢。他在教授汉人滑雪、使用雪橇时,也慢慢地学会了说汉话。听说他们需要去科雷马河的向导时,他就主动报名给他们当向导。
他以往在打猎时去过科雷马河。科雷马河一带住的是楚科奇人,楚科奇人将这条流向北边大海的大河称为“科雷马河”,他从汉人那里知道,北边那个大海叫“北冰洋”。
进入十月后,马加丹地区就开始下雪,积雪厚度已有50多厘米。
战士们已换上了最新生产的羊绒混纺内衣、内裤、袜子,还船上了羊毛衫、羽绒服。
以前战士们穿的都是棉织内衣、内裤、袜子,在当初他们训练滑雪时就发现,穿着纯棉织内衣、内裤,晚上睡觉前得赶紧把汗湿的内衣、内裤换下来,不然会冻死。现在穿上这种用羊绒、棉花混纺的内衣、内裤、袜子后,不仅柔软、吸湿,还透气,出汗或受潮后能很快把水分蒸发掉,晚上睡觉时不需要更换内衣、内裤。
在后世,人们过冬时都穿羊毛衫,但在明代,无论是汉人还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并不会用羊毛来织羊毛衫,而是织成“毡布”。传教士利玛窦来中国后,他在写给罗马教廷的信中也说“中国人不会织羊毛衫”。中国人用这种厚实的毡布来做衣服、裤子、帽子、鞋子,穿在身上确实比较暖和,但由于毡布的柔软性差,穿在身上行动就不方便了。大华公司生产羊毛衫、羽绒服、羽绒被后,首先供给了库页岛分公司的员工、士兵。士兵们穿上皮靴、羊毛衫、羽绒服、皮帽,外边再套一件皮大衣后,可抵御零下60℃的低温。
晚上睡觉时,马塔拉钻进了羽绒睡袋。这种睡袋卷起来后,就像一小把柴禾,背在身上一点份量都没有,打开后,有一条被子那么大,人钻进去后,比棉被、毛被还要暖和。
马塔拉一边睡觉,一边沉思着,这些汉人怎么会想到用鸭子的毛来做被子的?迷迷糊糊中就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