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天启三年(1623年)卫特拉蒙古人退出叶尼塞河地区后,和托辉特部所辖的克穆齐克部蒙古人就越过西萨彦岭,进入了阿巴坎河盆地,他们主要在阿巴坎河盆地南部放牧。
尚宪勇得令后,由刘霍、宋宁各带领1000名铁血军士兵,分别溯着叶尼塞河、阿巴坎河上行,将克穆齐克部蒙古人赶进了西萨彦岭,然后跟随着他们的踪迹,向唐努乌梁海盆地挺进。
几百名跟在宋宁支队后边的吉利吉斯人来到叶尼塞坪(今奥兹纳琴诺耶),在铁血军的护卫下开始建基地、港口。
叶尼塞河在叶尼塞坪以上属于上游,并不能通航,在叶尼塞坪以下属于中游、下游,可以通航。有了“叶尼塞坪港”,进入唐努乌梁海盆地的铁血军就有了后勤基地。
尚宪勇留在阿穆哈拜商,一边坐镇指挥,一边组织吉利吉斯人修复阿穆哈拜商城。
几天后,大华集团伊尔库特分公司孟文迪带了1万名难民来到了阿穆哈拜商,接管俄国人在这里开垦的耕地。
孟文迪原是北直隶保定府的一个小地主,崇祯十五年(1642年)阿巴泰率清军袭扰北直隶、山东时,他侥幸逃了出来,成了难民。他逃到登莱后,被送到济州岛,成了硫铁矿的一名巡更使。原济州岛大静县化肥厂厂长叶恒受命组建大华集团伊尔库特分公司时,因他读过书就被推荐为副总干事,随叶恒来到了阿巴坎河盆地。
叶恒这次从济州岛总共带来了11万名难民,他进入了叶尼塞河后,已带1万名难民沿着安加拉河去了“厄尔克”(即伊尔库特),组建“伊尔库特”分公司。1万名难民在朱彝尊的带领下沿着坎河去了“坎阳”(即坎斯克),1万名难民在南瑸带领下,留在了“红崖”(即克拉斯诺亚尔斯克),1万名难民在孟文迪带领下来到了阿巴坎河盆地,2万名难民在舒文佳带领下,进入了鄂毕河,他们将从托木河进入“邑阳”盆地(即库兹涅茨克盆地)。还有5万难民将在副总干事季玮的率领下,进入额尔齐斯河流域。
今后,叶恒与朱彝尊、南瑸、孟文迪、舒文佳、季玮之间的联系也不用靠通讯员,可直接使用电报机联系。
明年,大华公司至少将向伊尔库特地区移民40万,刘云龙就是要通过向伊尔库特地区不断地移民,改变该地区的人口结构,牢牢地控制住伊尔库特地区。
今后“阿穆哈拜商城”是阿巴坎河盆地的中心城市,也是开采阿巴坎河盆地矿产资源的主要基地。
阿巴坎盆地位于东萨彦岭以西、西萨彦岭以北、阿巴坎山和库兹涅茨克山以东,是个面积达7万多平方公里的山间盆地,盆地海拔在200-700米之间,叶尼塞河及其支流阿巴坎河、图巴河和鄂毕河的支流丘雷姆河流经盆地,盆地内还有很多淡水湖、盐湖。吉利吉斯人曾在这个盆地种植农作物,后来整个盆地变成了吉利吉斯人、蒙古人的牧场。今后,在盆地内开垦后,可以种植水稻、小麦、大麦、燕麦、黑麦、油菜、花生,坡地也能用来放牧、种植果树,利用淡水湖泊来养鱼,利用盐湖来熬盐、制硝,利用森林里的野生动物来饲养赤狐、水貂。
东萨彦岭西起叶尼塞河中游的左岸,东至贝加尔湖南端,呈西北—东南走向,长1000多公里,西北部海拔在500-1500米之间,中部、东南部的海拔在2000-3000米,最高峰为蒙库-萨尔德克山,海拔3491米,分布着很多冰川,山脚下以针叶林为主,如雪松、冷杉、云杉山脊以苔原植物为主。
西萨彦岭西起小阿巴坎河上游,东同东萨彦岭相接,长约600公里,最高峰是克孜勒-泰加山,海拔3121米,山间也有几个冰川,北坡森林茂密,以针叶林为主,南坡已森林草原为主,山脊也是以苔原植物为主。西萨彦岭是阿尔泰山向东北方向的延伸,也是唐努乌梁海与西伯利亚的界山、蒙古高原在西北方向边缘。
东、西萨彦岭交界处的山脉也称图瓦山,它由平整的山脊组成,没有冰川,各山脊之间由山间盆地分隔,山坡下是针叶林,山顶是苔原植物。
图瓦山、西萨彦岭南就是面积在3万多平方公里唐努乌梁海狭长盆地,盆地南部就是唐努山。
阿巴坎山和库兹涅茨克山是连在一起的。阿巴坎山北接库兹涅茨克山,南接西萨彦岭,呈南北走向。库兹涅茨克山原称阿拉套山,在吉利吉斯语中,“阿拉套”是“杂牌军山”的意思(注:在哈萨克语中,阿拉套山指中亚所有的山脉,包括东西萨彦岭、阿尔泰山、南北天山),俄国人占领库兹涅茨克盆地后,发现肖尔人在阿拉套山开采铁矿,把它称为“库兹涅茨克山”,也称为“库兹涅茨克阿拉套山”(俄语“库兹涅茨”是“铁匠”的意思)。库兹涅茨克山南接阿巴坎山,北至阿巴坎盆地北缘,呈西北、东南走向。阿巴坎山和库兹涅茨克山绵延400多公里,岩质主要有石灰岩、石英、花岗岩、泥质片岩组成。西坡较陡峭,东坡为平缓的斜坡,森林中以冷杉为主,也有松树、雪松,山顶被大量鹅卵石覆盖,分布着苔原植物,山脊间有零星的高山草甸。
东萨彦岭、西萨彦岭、图瓦山、阿巴坎山、库兹涅茨克山及阿巴坎河盆地都有丰富的皮毛动物,如赤狐、猞猁、熊、雪豹、山羊、松鼠等,也蕴藏着丰富的金属、非金属矿藏,如金、银、铜、铅、锌、钼、钴、铁、锡、锰、汞、铀、稀有金属、稀土金属、重晶石、煤炭、磷钙石、石棉、石膏、萤石、玉石、钠长石、沸石、霞石、石灰石、石英石等。
历史上,俄国人于1700年在库兹涅茨克山发现了砂金矿,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在米努萨河、阿巴坎河也发现了砂金矿,后来又在阿钦卡河、图巴河的支流基济尔河发现了砂金矿。根据这些砂金矿,追踪到了不少岩金矿,1986年,俄罗斯哈卡斯州有127个砂金矿,至今还在开采的砂金矿、岩金矿有位于西萨彦岭的马纳(Mana)河砂金矿、哈拜达克(Khabaidak)砂金矿、扎伊马(Zhajma)河砂金矿、西西姆(Sisim)河砂金矿、什切廷戈(Shchetinkino)岩金矿(位于西西姆河)、杰布(Dzheb)河砂金矿、阿尔乔莫夫(Artyomov)金矿(砂金矿、岩金矿)等;有位于库兹涅茨克山的别列库尔(Berikul)河砂金矿、坤达特(Kundat)河砂金矿、普利伊斯科沃耶(Priiskovoe)砂金矿(黄金储量20.6吨)、萨拉林岩金矿等。
1730年,俄罗斯在丘雷姆河上游支流白伊尤斯河发现了铜矿(卡雷什铜矿),此后在库涅茨克山、西萨彦岭发现了很多铜矿,如白伊尤斯河的扎斯图普铜矿,叶尔巴河上的叶尔巴铜矿,阿巴坎河上的阿斯奇孜铜矿、巴扎铜矿(今阿巴扎铜矿)、瑟尔斯克铜矿(今selsovet铜矿)、塔什特普(Tashtyp)铜矿,叶尼塞河上的麦因铜矿、乌伊铜矿,库兹涅茨克山的索尔斯克铜矿等,因此,俄罗斯哈卡斯州被称为“铜都”,有些铜矿至今还在开采。
1721年,俄罗斯在库兹涅茨克山托木河(也称特米河)畔发现了一座“烧焦的山”,成了库兹涅茨克山的第一座煤矿,后来在阿巴坎河盆地的北部发现了阿钦斯克煤田,在南部发现了 “米努辛斯克煤田”。“米努辛斯克煤田”已探明的煤炭储量为49亿吨,可露天开采的煤炭为36.5亿吨,煤质主要为次烟煤(可配焦),其次是褐煤。今在阿巴坎河盆地开采的煤矿有属于阿钦斯克煤田的阿钦斯克露天煤矿、塔鲁季诺露天煤矿、科敏特尔露天煤矿、尼科利斯克露天煤矿、大乌卢伊地下煤矿、别列佐夫卡地下煤矿等;有属于米努辛斯克煤田的切尔诺格尔斯克露天煤矿、伊兹赫斯克煤矿、阿巴坎煤矿等。进入二十世纪后,俄罗斯在哈卡斯共和国探明的石油储量5000万吨、天然气2000亿立方米。
阿巴坎河盆地还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在后世,俄罗斯哈卡斯共和国探明的铁矿储量达30亿吨,今主要开采的铁矿有阿巴坎铁矿、泰斯基铁矿(位于韦尔希纳捷伊)、伊兹克-格尔斯科铁矿(位于韦尔希纳捷伊西北25公里)。另外,在西萨彦岭有阿巴根磁铁矿、安扎斯磁铁矿(今这二个铁矿属于阿尔泰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