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奎身穿着寓意祝福长寿和吉祥如意的大红寿衣,由郑昭旻和心葵一同搀扶着步入一座小宫殿似的建筑。
其朱漆门上牌匾写着“养老院”。
往里瞅,映入眼帘的是挑高大竖梁,金顶与四壁都是古色古香的格调,即便是摆满了现代化的桌椅餐具,依旧使人油然而生历史厚重的庄重感。
这是悯智诚养老院的外堂。
悯智诚养老院,并不是名义上的养老院,它真正的寓义,是悯智诚堂口上了年纪的老人才有资格进入的一个家族部门。
这个部门,每一代仅有七人能加入,其中只有五位悯智诚族人,和两位外族座客。
之前在‘待’字园内,迎接心葵的五个老者便是养老院的人。
至于为什么是五个?
可能是其余那两位,已经由家族后辈们领上山里住了。
毕竟每代人仅有七位话事,扛上山一位就真的少一位,只有把他们扛上山差不多了,才会从下一代人里挑选心性、脾性、脑子好使的人进入养老院。
话说回来,能进入养老院这七个人,基本不会去询问关于家族产业上的事情,因为儿孙们遇上解决不了的事情,才会找上他们想办法解决。
平日里更多时候,这七个老人都是沉下心来,随着时代发展与变迁,仔细研究哪条旧族规不合理。
一但发现有对于这个时代后辈们比较苛刻的,他们便会兴奋的聚在一起,商讨需要怎么“稍稍修改”。
但其中,有一条族规没人敢去研究。
这条,是关于家族“昭”字辈一代人的大小姐郑雅兰的,准确来说,是因她而添上去的族规:
【胆敢主动往来家族长辈不认可的外家人,被逮着了,那这人便要自己背三十斤的‘生铁’,自己去投林乡大坡岭下汇流的一条大河口,并且,如果侥幸存活下来,也不能继续呆在悯智诚,只能带着些许‘钱财’逐出族谱,永远不能重新回族继承‘家业’。】
前几十年,老一辈悯智诚养老院的话事经常想改这条族规,但他们意见不合,分成了“缓和派”与“坚定派”,经常断断续续的吵······
吵了好多年,吵得家族当年那代悯智诚的长辈们,都扛上山了好几位!
并且缓合派与坚定派,每个人在山上住的距离隔得都很远,生怕他们在山里继续吵、继续“秉烛夜谈”备课明天的辩论!
后面因为这件事扛上山的太多,郑奎的父亲,上一代的养老院首座,他坐不住了!
当时那位老人七十有余罢了,他觉得自己还不是很老,觉得自己熬得起郑雅兰回来认错,他把年长些的族人全部都叫去议事厅,狠狠训斥骂了一整晚。
并且直言,只要他在悯智诚养老院首座一天,这条族规就一天不改,一个字都不会改,还说谁想去试这条族规,那他就亲手把这人推进大坡岭下汇流的大河口。
很可惜,他没熬赢,九十五岁不到,边子钦还没出生他就上山里住了。
但在临走前,他把这句话传给了儿子郑奎,直言一定不要妥协。
自那以后,便没有族内人敢再提这类事了。
因为他们本身就耗不起,因为每一位养老院成员的身后,都代表着一个悯智诚支脉,他们都有自己的晚辈拥护的,称一句“千金不换”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