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远,你曾说我大秦会二世而亡,朕本来是不信的,可来到了齐鲁之地,朕却不得不信。”
秦始皇又饮下了一杯酒,指着营帐外。
“那群齐鲁之地的儒生博士,对朕封禅一事冷嘲热讽,他们称我大秦故地为‘蛮夷’!他们打心底就不认同我大秦祭祀上天,封禅泰山的仪式!”
明远这时候总算听明白了,秦始皇这是在生气,生自己的气,更生齐鲁儒生的气。
初时秦始皇召集儒生们,想要按照齐鲁之地的礼仪规矩来封禅祭祀。
可以说这是秦始皇谦虚的一面,他想要获得齐鲁之地士人们的认可。
但是当后续泰山封禅仪式无法恢复的时候,他听从了明远的建议,实际上也是他个人内心的意愿。
无论仪式是什么,来了就好,他秦始皇亲自来创造仪式,成为后世模仿的典范。
可是当秦始皇封禅结束回来的路上遇见风雨,那群儒生便开始阴言怪气。
认为秦始皇不得上天的认可,觉得大秦暴政过于严苛,天下人心绝不会归附于老秦。
秦始皇有谦虚的一面,可是当他的谦虚得不到齐鲁之地士人的认可,矛盾就出来了。
明远弄明白了秦始皇心结的所在,想了想,说道。
“陛下,您觉得六国的儒生博士中是否有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人才呢?”
秦始皇微微一怔,明远忽然说了一句风马牛不相及的话,让秦始皇没明白他的意思。
“六国之中自然有才能出众的人才,可是他们中很多都不愿为我大秦出仕,更有甚者暗中积蓄力量,对我大秦不满意图谋反!”
秦始皇东巡,有很大的原因就是为了稳固六国故地,让百姓老老实实过日子。
明远微微一笑,说道:“陛下,臣有一个办法,可以让大秦五年之内逐渐稳定下来,十年之内六国内的良才尽收入朝廷之中。”
哦?
秦始皇先是一喜,继而狐疑地看着明远:“明远,在朕的面前不可妄言!”
秦始皇废了多少心力办法,都没有办法笼络六国的人才,明远却说他行?
就连一旁守卫的蒙恬也觉得不可思议,瞪大了眼睛想要听听明远的办法。
“陛下,我大秦目前官员的选拔制度,其一承袭至春秋也就是诸国并存时期,也就是如今的‘世官制度’,这种制度目前官员的选拔基本都来自士人以上的地位之家。”
明远其实一直想要和秦始皇说起这件事,但是由于这件事牵扯巨大没有好机会。
正好趁着秦始皇在济北郡撞了南墙,也让他看清了那群儒生博士士人的真面目。
“其二,保举制,我大秦丞相李斯便是吕不韦保举而来,这保举需要保举人对被保举人的品行做出担保,可是陛下您知道,这规矩相当于摆设罢了。”
能有资格保举他人的都是身居高位者,因为被保举人的德行而牵扯自身的,少之又少,谁会闲来无事去查吕不韦这种地位的人?
“其三,学吏制,所谓‘有欲学者,以史为师’,这是我大秦律《十八种·内史杂》中所记述,唯有吏的儿子和弟子才能在学室中学习,且弟子都有专门的弟子籍记载,规定十分的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