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徐河”之战,大涨宋军士气,大涨赵光义脸面,赵光义感觉很是光鲜。
《宋史.尹继伦传》记载,到公元991年,有位叫孙崇谏的从契丹逃到大宋,被赵光义亲自接见,赵光义顺便询问了边关的战事,孙崇谏极力推崇“徐河之战”,说这次战役,以少胜多,极大的打击了契丹的士气,契丹边将每次听到尹继伦的大名,“则仓皇不知所措”。
“徐河之战”后,契丹和大宋之间安生了几年。
可是好景不长,公元994年末,契丹大将韩德威(韩德让之弟),率骑兵万余,并诱使逼迫党项、勒浪等十六个民族部落随从,从振武(内蒙和林格尔)入侵宋朝边境。
永安军节度使(治所在府州,即陕西府谷)折御卿获悉后,领兵抗敌。
折御卿先派人侦察,完全搞清楚了敌人的作战意图。辽军的优势是人多势众,宋军的优势是熟悉地利人和。
折御卿决定采取“避其锋芒,斩其归路”的战术,当辽军无所获而退兵之时,在府谷险要地段子河汊设伏兵,断其归路,纵兵大击。
契丹军队在突然打击下,完全丧失了抵抗能力,勒浪等民族部落乘机反叛,随宋军攻击辽军,辽军雪上加霜,自相践踏,坠崖谷而死者不知其数,被杀死五千多人,其中有名号的,诸如“突厥太尉、司徒、舍利”等战死二十多人,缴获战马千匹,统兵大将韩德威“仅以身免”。
折御卿带领府州军大获全胜。子河汊一战,从规模而言尽管不大,契丹投入兵力万余,折御卿仅有数千人,但是它的意义却十分重大。
自徐河之战失败,东北面契丹不敢南下牧马,便意图从西北面入手,没想到也遭遇失败。这实际为以后真宗赵恒的“澶渊之盟”埋下了伏笔。
赵光义闻“子河汊之战”胜利,又很兴奋,派使者到府州去询问战斗经过,并且提出疑问道:“西北要塞都屯有重兵,契丹兵从哪里钻出来了?”
折御卿回答使者道:“韩德威为了绕开我军的主要防御地点,率军沿着山谷小路前进。结果此条路线被臣派遣间谍侦查到,于是臣在辽军必经之路—子河汊直接发起冲击,由于除了后退无处可逃,辽军失败逃走。”
最后折御卿谦虚了一句:“这都是仰仗圣上的威德所致,不是臣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