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恩入川后,首先集中力量夺取剑门附近的一些战略要地。他亲率大军进攻川北重镇剑州(四川剑阁),另一路由曹习统领为侧翼,南攻阆州(四川阆中)。
剑门关至剑州,一路上坡,难以攻取,王继恩身为宦官,胯下“老二”被阉得溜光,顶上“老大”却异常灵光,作战颇具头脑!
他没有从正面强攻,而是绕道小剑门,入“研石寨”,从西路旁攻,杀死义军五百多人,控制了南下剑门的道路。随后向北过青疆岭,以主力居高临下,猛攻剑州,剑州顷刻被王继恩攻克。
进而在柳池驿大败义军,斩首一千六百余人,义军望风而逃,溺死者不知其数。
王继恩乘胜,又率军进逼绵州(四川绵阳市),在当地地主武装的配合下,顺利攻克绵州。
另一路由曹习统领的官军也攻下了阆州,同时曹习又攻取老溪,起义军依险据守,终因力量悬殊而失败,三千多人牺牲,余众投江而死。
不久,巴州(四川巴中)也被巡检使胡正违攻占,五千余义兵大多战死。接着蓬州(四川蓬安)被官军占领,至此,王继恩全部占领了剑门关周围地区,控制了官军入川增援的道路,避免了被农民军堵截和供给不足的危险。
公元994年五月,王继恩大军包围成都,义军缺乏外援,城内粮食和守城武器也不足,最后被王继恩攻陷,十余万义军,有三万多壮烈牺牲,李顺下落不明。其他义军在首领张余的率领下退出成都,沿岷江而下。
五月中旬,赵光义下诏,改成都府为益州。
佐料:王继恩收复了成都,公元994年八月,赵光义要中书省宰相评议王继恩的功劳,以便赏赐。
中书省的宰相们经过商议,请奏封王继恩为宣徽使。赵光义不同意,道:“朕读前代史书,不应该让宦官干预政治。宣徽使,是执政的位置。怎么能授予宦官?王继恩只能授予其他官职!”
宰相力举王继恩功劳大,非宣徽使不足以赏赐。赵光义与宰相政治眼光的高下,读者应该一目了然吧!
宣徽使相当于清朝的内务府总管,位高、权大、责重!唐朝一贯由宦官担任,五代以后由士人出任。
赵光义很生气,严厉批评了宰相。命张洎、钱若水专门议定了一个官职叫“宣政使”,授予王继恩。上朝的班次在昭宣使前面。
“宣政使”是为王继恩特设的官职,王继恩应该知足。
据《宋史.卷二百一十》记载:公元994年,宰相只有吕蒙正一人,吕蒙正为什么会犯这等糊涂,让人很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