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恒第一次统军亲征,“胜利”返回京都开封后,歇息不到一个月,便下诏让翰林学士王旦等三人主持进士考试。
公元1000年三月,王旦等人经过严格考试,将考试合格的进士人选上奏赵恒,赵恒按老爹赵光义制定的崭新规矩,御崇政殿亲自殿试进士,殿试的考题,也是赵恒亲自拟定的!
经过殿试,最后确定名次,赵恒诏赐陈尧咨等二百七十一人进士及第,陈尧咨排第一,便是状元了!另有一百四十三人同进士及第。其后,还有其他各科考试,这一年,朝廷总共录取一千一百多人。录取人数之多、范围之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这次殿试,赵恒连日亲自坐殿监考,毫无倦意,求贤迫切之心,可见一斑。这个举措,多少还是应该给予肯定。
时光飞转到十一月,朝中发生了一件大事。本来这件事可大可小,但皇帝说是大事,那就是大事,也自然会引发朝廷的政坛巨变。
十一月十八日是当年的冬至日,“冬至”在古代是一个大节日。群臣朝会后,赵恒举行宴会,召大小臣工聚餐。宰相张齐贤可能因为高兴,多喝了几杯,竟然喝醉了酒,酒醉之后,便犯迷糊,官帽戴歪了一些,又差点在大殿里摔一跤,幸亏有内侍搀扶,最后才没有出大丑。
第二天,另外一位宰相李沆,指使御史中丞上章参劾张齐贤,说张齐贤大礼之时失仪,有失宰相风范。赵恒接到奏章,立即召张齐贤进殿询问。
张齐贤叩头诚恳陈述道:“臣前日偶感风寒,本想喝酒御寒,不料喝酒过多致醉,因而在大殿上失礼,恳请陛下处罚!”
赵恒为难地道:“爱卿身为宰相,乃朕之重臣,如此失体,怎么统率大臣?朝廷有典章制度,朕不能以私废公啊!”
张齐贤闻言,知道自己的宰相当到头了,只有跪谢天恩而回!
公元1000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赵恒下诏,罢免张齐贤的宰相职务。
赵恒为什么抓住张齐贤的这点小瑕疵不放手,小题大做摘了张齐贤的宰相帽子?那是因为另有缘故。
当时朝廷中宰相有两位,除了张齐贤,还有李沆。而张齐贤和李沆两位宰相之间,并不和谐,相互存有芥蒂!朝廷重臣有矛盾,对朝廷来说,绝不是幸事!赵恒最初唯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可时间久了,皇帝赵恒开始拉偏架,内心偏向自己的老师李沆。皇帝偏向谁,谁的对手注定倒霉,假如没有这次的醉酒事件,张齐贤也会有其他问题下台。
赵恒此时为什么拉偏架,也是有原因的。
张齐贤和李沆两人的人品都属于上乘,他们之间之所以有矛盾,是因为政见不合,并非私人恩怨。
赵恒刚登基时,对于采取什么样的施政方针,李沆和张齐贤两人的意见相左。
赵恒两位老师李沆、李至意见一致,都认为:不能轻易改变祖宗之法;
而李至、李沆对立派张齐贤、柳开等的意见是:要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