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以前被契丹俘虏的大宋将领王继忠,尽管受到辽国君主的优待,“但一颗红心向党,身在曹营心在汉。”
此次辽国大军南征,王继忠也跟随耶律隆绪出征。
王继忠见辽军进展不太顺利,乘机对耶律隆绪和萧太后进言,劝他们与大宋讲和,这样双方都有益处。
萧太后和耶律隆绪商量后,觉得打仗确实劳民伤财,过于疲劳,和谈谈得好,也未尝不是一条途经。
萧太后和耶律隆绪派李兴持辽国讲和表章及王继忠的书信,到莫州,交给“莫州都部署”石普。
此等大事,石普当然不敢擅自做主,立即上报朝廷。赵恒接到石普奏章,既惊骇于王继忠的未亡,又惊喜于契丹的讲和,但更怀疑辽国讲和的动机!
赵恒思想很挣扎,群臣当然莫衷一是。
寇准仍然杠杠的,力主抵抗,不同意讲和,说契丹提出讲和不过是缓兵之计,辽军一定还会大举进攻。
正当大宋朝堂群臣各抒己见时,闰九月底,前方果然传来契丹几万大军进攻岢岚军的消息,不过被高继勋击败了。
如此一来,争论是否“议和”就属“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了”。赵恒一颗恒摇摆不定的心,又偏向了寇准。决定听从寇准建议,御驾亲征。
于是,赵恒强打精神,任命周莹为“驾前贝、冀路都部署”,葛霸为“驾前邢、洺路都部署”,准备出征!
十月中旬,赵恒下诏给“镇、定、高阳关都部署”王超,率兵赶赴澶州行宫,诏魏能、张凝、田敏屯驻定州,为自己的亲征打好前站。
同月,宋辽两军又分别在莫州、威虏军、岢岚军及北平寨等地干了几仗,双方互有胜负。
辽国那边,王继忠锲而不舍,又劝辽主议和,避免双方两败俱伤。耶律隆绪让王继忠再写书信给大宋,说明讲和的真实意图。
赵恒接到契丹国书,再次开始动摇!左思右想,想到了朝廷老宰相毕士安,毕士安因为年老得病,在家卧床养病。
赵恒亲自登毕士安府第,一来探望老宰相的病情,二来征询毕士安对议和的看法。
毕士安听完赵恒口谕,沉思良久,答道:“契丹议和,可以相信!陛下应当加以笼络,不能断绝议和的退路。”
赵恒内心喜悦,口里却强撑着面子道:“辽寇强悍,恐怕不是真心议和!”
毕士安分析道:“臣曾经问过契丹投降的军士,他们对臣说,尽管辽军深入我国内地,但是屡屡受到我大宋军民的打击,很不顺利,早就想撤退,只是耻于没有撤退名义。他们也怕有人乘虚捣毁自己老巢啊!议和之请,不是妄言!加上王继忠家属在我大宋,王继忠能不顾后果欺骗陛下吗?”
赵恒大喜,亲自回书王继忠,同意在一定条件下与契丹议和。同时命枢密院甄选“议和”人员出使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