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皇子赵受益,在刘娥和杨淑妃的精心抚养下,茁壮成长。赵受益天性仁孝宽裕,喜形不露于色。
赵受益称刘娥为“大娘”,称杨淑妃为“小娘”。(可惜他的亲生母亲却不能喊为‘娘’!)刘娥性格严厉,动辄以礼法约束他,很少对他假以颜色,相比之下,杨淑妃则温婉得多。
赵受益小时有风痰症,刘娥禁止他吃虾子螃蟹等海鲜,而赵受益偏偏喜欢吃这些东西。杨淑妃就经常偷偷藏一些给他品尝。杨淑妃也常常当面抱怨刘娥:“皇后何苦这样虐待我们的儿子啊!”刘娥也不辩驳,一笑置之。
赵恒一共有六个儿子,长子赵禔,次子赵佑,三子赵祗,四子赵祉,五子赵祈,赵受益后来改名赵祯,是第六个儿子。
赵禔、赵祗、赵祉、赵祈都是出生后不久就夭折了,赵恒甚至来不及给他们取名字。他们四人的名字,都是后来的宋徽宗赵佶赏赐的,同时追封他们为王。
赵禔被追封为温王、赵祗为昌王、赵祉为信王、赵祈为钦王。
赵佑于公元995年出生,母亲是章穆郭皇后,四岁时被封为信国公,可惜的是,公元1003年又薨逝了,时年九岁(虚岁)。
赵佑是皇后之子,属嫡子,也是赵恒最宠爱的儿子(他赵恒当时唯有此子,不宠爱他,宠爱谁),并打算立他为太子,所以他死后的陵墓,是以太子规格建造的。后来赵佑被追封为周王,赐谥“悼献”。
赵祯即位后,追赠二哥赵佑为太尉、中书令。公元1033年,再追册“皇太子”。
赵恒前面五个儿子都不幸早夭,所以赵祯成了赵氏江山的独苗苗,赵恒将他交由刘娥抚养并没有错,特别是刘娥成了皇后之后,抚养赵祯更加是名正言顺。
在封建制度中,封建家主小妾所生儿子,都必须认家主夫人为嫡母,生母仅是姨母身份。赵祯生母李氏身份是刘娥的侍女,其地位,在封建家族中连小妾都不如。尽管皇帝赵恒可以随时改变李氏的身份,但赵恒对李氏的感情,显然远远比不上对刘娥来得炽热。
所以刘娥认赵祯为儿子,完全合乎情理、制度。这也是赵祯后来获悉自己生母是李氏后,对刘娥并没有产生怨恨的最根本原因。
刘娥有亏于李氏的做法,应该就是在生前没有让赵祯母子相认这一节。这当然是刘娥从自身利益出发的考量。
但刘娥、杨淑妃精心抚育赵祯,还是有功于朝廷的。
公元1014年,赵祯被封为“庆国公”,第二年,晋封为“寿春郡王”,并开始在资善堂进学。公元1017年二月兼中书令,公元1018年二月,赵祯加“太保”,进封“昪王”。
八月,群臣上表,请立皇太子,赵恒准奏。
九月,赵恒正式册立赵祯为皇太子,任命李迪为“太子太傅”,李迪上表辞谢道:“先帝在位时,未尝设立太子师傅,臣安敢超越先朝宰相李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