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迪这话,既有“人在低檐下、不得不低头”的服软心里因素,当然也有实事求是的成份在里头。
赵祯搞清了“我是谁”的问题,便沉下心来补偿对李宸妃的愧疚。
不久,赵祯下诏,尊李宸妃为皇太后,谥号“庄懿”。将李宸妃陪葬真宗永定陵,立“奉慈”,又在景灵宫建“广孝神御殿”,庆历年间,赵祯改母亲谥号为“章懿”,因此,历史有时候称李宸妃为“章懿”皇太后。李宸妃真是“生得伟大,死得光荣!”
母亲生前没有享福,赵祯将一腔热情全倾注在舅舅李用和身上,封他为彰信军节度使,检校侍中,宠遇优渥!
赵祯亲政后,因为李宸妃的原因,很多被刘娥贬斥的官员似乎嗅到一点动向,都对刘娥当时的做法纷纷提出批评,特别是对刘娥身穿帝王服饰,不让赵祯母子相见,颇有微词,造成人心动荡。
范仲淹及时上疏道:“太后受先帝遗诏,调护陛下十余年,居功甚伟。陛下如今应该遮掩其微瑕,以周全太后大恩大德!”
赵祯览疏,深以为然,道:“这些事朕也不忍心听到!”下诏告诫内外不得胡言乱语。
范仲淹的表现,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忠臣的标准:刘娥在世时,请她还政皇帝,当面直责刘娥之非;刘娥死后,却又能周护其小过,目的只有一个,为国为民!
佐料:赵元俨是赵光义第八个儿子,小时候非常聪明,赵光义很喜欢他,每次朝会宴集,赵光义都让他侍候在左右,因为太喜欢他了,赵光义舍不得他早出宫,直到二十岁才为他举行出阁仪式。因此宫中称他为“二十八太保”,表示他二十岁出阁,第八位皇子。
赵恒即位后,为使相,进封荣王。赵元俨额头宽广方正,脸庞丰满圆润,神色威严不可侵犯。天下都崇敬忌惮,声闻外夷。平生除了喜欢读书,爱好文辞,工飞白书法外,没有其他嗜好。
仁宗赵祯冲年即位,刘娥临朝称制,赵元俨自认名位重、声望大,怕刘娥忌惮加害,便闭关自守、幽居在家、不问世事、隐藏不露。即使这样,赵元俨还不放心,竟然装疯十多年,直到刘娥驾崩。也许赵元俨装疯多年,觉得自己吃了苦头,所以刘娥一死,他就将李宸妃是仁宗亲生母亲的真相揭露出来。
《宋稗类钞》记载了赵恒临死前,赵元俨的表现,很值得琢磨:赵恒病重,朝中大臣都留宿宫中,为赵恒祈福消灾。赵元俨也借机进宫,作为亲王却赖在宫中不走了。当时赵祯年纪小,赵元俨威望大,辅政大臣见此都忧心忡忡,却无计可施。
有天,赵元俨想喝开水,内侍用金碗盛水端了过去,李迪在旁边见到,灵机一动,拿起案几上的毛笔在碗里搅拌了一下,然后挥手让满脸狐疑的内侍端进去,赵元俨见到金碗里的水微黑,以为有人想下毒谋害自己,水也不喝了,借口有事,立刻骑马出宫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