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昊在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获胜后,气势愈盛,频频攻掠大宋西北边地,宋被迫采取守势。
公元1041十月,知谏院张方平上疏指责夏竦在西北三年,丧师辱国,不宜再担任统帅职务,赵祯将夏竦撤了,改判河中。
为了增强西北防御,赵祯将西北分为四路,在原来泾原路、鄜延路的基础上增加了秦凤路、环庆路。分别任命韩琦为秦凤路经略安抚使,兼知秦州;范仲淹为环庆路经略安抚使,兼知庆州;庞籍为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兼知延州;王沿为泾原路经略安抚使,兼知渭州。
韩琦帅秦凤路,号令严明,爱抚士卒,深得兵略,名重一时,人心归附,西夏兵不敢轻易犯边,边境有童谣:“军中有一韩,西贼为之胆寒!”
范仲淹帅环庆路,认为庆州西北后桥当口,深入敌人腹地,是战略要地,便设计在此修筑大顺城,其后寇盗不敢进犯。
范仲淹任将得当,朝廷深为倚重,边民也有童谣:“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范仲淹还认为环庆的羌人反复无常,曾经为李元昊做过向导,范仲淹到环庆后,召集羌人酋长,用皇帝诏书犒赏他们,并和他们订立互助条约,各酋长踊跃受命,从此为大宋所用,羌人对范仲淹很敬爱,称他为“龙图老子”。
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现象,以前的少数民族真的很谦虚啊。党项族称范仲淹“小范老子”,称范雍“大范老子”,羌族称范仲淹“龙图老子”,后来的女真族称宗泽为“宗爷爷”,称岳飞为“岳爷爷”。
庞籍帅鄜延路,命部将狄青筑招安寨,使周美袭取承平寨,用王信筑龙安寨,鄜延路的失地基本收复回来了,鄜延路也很平安。
泾原路统帅王沿,和其他三人一样,也是进士出身,典型的书生。可是王沿领兵就相对孱弱一些。当时朝廷任命时,张方平就提出异议认为:“泾原当敌要冲,王沿无人望,不应该和韩琦、范仲淹、庞籍同列!”事后证明,张方平是有眼光的。
大宋朝廷内部有人持这样观点,西夏当然也有高人。
公元1042年,谋臣张元献计:宋朝的精兵良将全部都聚集在宋夏边境地区,无暇顾及关中地区,而防守关中的泾原路相对薄弱西夏派军牵制宋朝边境兵力,然后再派一支劲旅乘机直捣关中平原,便可直抵长安(陕西西安)。
李元昊采纳了张元的建议,派遣十万大军兵分两路大规模进攻宋朝。一路出击刘璠堡(宁夏固原),一路出击彭阳城(宁夏彭阳),兵汇渭州(甘肃平凉)城下。意图占领渭州后,东下直插长安。
闰九月初一,泾原路统帅王沿获知西夏军来攻,命安抚副使葛怀敏率军从瓦亭寨(宁夏泾原)阻击刘璠堡,景泰率军阻击彭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