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内行刺至尊,这不管在哪朝哪代都是惊天巨案,可是枢密使夏竦和副都知杨怀敏关系非比寻常,这样的大案要案,追查下来,主管安全保卫的杨怀敏势必难逃干系。
夏竦为了庇护杨怀敏,坚决主张此案让御史和宦官就在宫内审讯相关人员,说凶犯已死,不必再扩大范围,制造人心惶惶的局面。
参知政事丁度却执相反意见,丁度道:“宿卫之变,事关江山社稷,是可忍孰不可忍?请求陛下派重臣追查根源及党羽!”
两人在赵祯面前争论不休,赵祯考虑很久,决定按夏竦的意见办理,轻拿轻放!因为夏竦实在是说到了他心坎里去了,凶犯都已死亡,审讯从何开始?大动干戈,人心动荡不说,会不会引起更加激烈的骚动呢?
最后,事情等于不了了之,只是将负责皇宫安全的首脑贬职而已,而杨怀敏仍然做他的副都知,毫发无损。
御史何郯、张昇、鱼周询都上言要求贬黜杨怀敏。赵祯却为他分辨道:“杨怀敏最先发现事变,应该有所宽恕。”
何郯极力劝谏,赵祯突然冒出一句:“古有为劝谏甘愿碎头者,爱卿能做到吗?”
何郯巧妙的回答道:“古时君主不纳谏,则臣有碎首者,今陛下从善如流,臣何敢掠人之美而归过错于君父?”
赵祯大笑采纳。何郯这句话回答得很机智,既拍了赵祯马屁,又起到了劝谏的作用,所以说话艺术真的很重要!
如果何郯硬邦邦地回答:“臣愿意碎头!”岂不大煞风景?
佐料:《宋史》将《夏竦传》和《王钦若传》、《丁谓传》列为一卷,虽然没有把他们三人划入奸臣传序列,实际是以奸臣对待。《宋史》评夏竦“阴谋猜阻,钩致成事,一居政府,排斥相踵,何其患得患失也!”
夏竦这样奸诈,赵祯如此仁厚,为什么重用他?可能有三个原因,
一,夏竦是仁宗的老班底,赵祯被封庆国公,夏竦受王旦推荐,被选拔到资善堂教书,资善堂是自赵祯做皇子设立的读书堂,以后一直成为大宋皇太子的专门学校,设有翊善、赞读、直讲、说书等官职。
二,夏竦才能确实出众,夏竦从四岁时开始读书,年少时就很有才华,超迈不群,出类拔萃,写诗作赋,非常敏捷,一直得到很多名人的推崇。更为难得的是,夏竦博学多才,经史、百家、阴阳、律历、佛老之书,无不通晓。而且夏竦在地方上的政绩很出众,是位能吏!
三,夏竦和内侍副都知杨怀敏关系密切。内侍能做到副都知的位置,自然和皇帝的关系密切,有时候内侍在皇帝身边帮着说话,效果相当大!所以,丁谓和雷允恭勾结,吕夷简和阎文应交好。而内侍阎士良的一句话,竟然打碎了陈氏做皇后的美梦,这些都是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