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后不到一个月,即公元1069年二月二十七日,朝廷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
按朝廷以往的制度,“三司使”掌管全国钱谷出纳、均衡财政收支,为中央最高财政长官,号称“计相”,属于独立王国,权力极大,宰相、枢密使等两府大臣不得干涉,这种制度虽然分了权,但造成兵﹑财﹑民三权的脱节﹐问题丛生。
针对上述情况,应王安石请求,增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它的职责是谋划国家大政方针,讨论旧制度的缺陷,制订新法律新规定,签发“三司条例司”的公事文件。
“制置三司条例司”由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和参知政事王安石共同主持。“制置三司条例司”的设立,标志着王安石主导的变法正式拉开序幕。
“制置三司条例司”下设“详检文字”、“三司条例官”等官职。王安石推荐吕惠卿和苏辙担任“详检文字”,章惇担任“三司条例官”。曾布任“检正中书五房公事”,“检正中书五房公事”也是一个新设的职位,相当于中书省的秘书长。
吕惠卿、苏辙、章惇、曾布四人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干将,苏辙后来因为反对“青苗法”被迫提前退出,四员大将就剩下三位。而且不幸得很,这三员主将都被《宋史》划入奸臣行列。
吕惠卿很早就和王安石相识,双方对儒家经义的观点相当吻合,王安石对吕惠卿很欣赏,极力对赵顼推荐道:“吕惠卿之贤,不止今人,就是前代的硕儒也比不上他,朝廷官员及儒家学者中,能够学习先王之道而且能运用自如的人,只有吕惠卿!”评价相当高!
吕惠卿为“详检文字”时,王安石事无大小,都要和他商量,凡是起草文件、书写奏章,都是吕惠卿主笔,两人好得如同共穿了一条裤子。
吕惠卿主内,曾布则在阵外掩护,这是王安石的长远策略。
凡是“三司条例司”有所奏请,有所建议规划,朝中有大臣提出反对的,曾布都要代表中书省,上书对被质疑的新法仔细解释,增加赵顼的信心,让赵顼一心信用王安石,王安石对他也非常信任,是变法团队的二号人物。
变法班子搭好后,“三司条例司”开始正式起草新法,变更旧法,但在颁发前讨论时,经常遇到很大的阻力,变法派和反对派经常为新法争得脸红脖子粗,争论得不相上下时,王安石总是甩出一句:“相公们坐不读书!”压制他们,以此结束论战。
王安石说得多了,另外一位参知政事赵拚终于忍耐不住,顶了一句:“公差矣!你所说的先古贤臣皋、夔、稷、契,他们那时有什么书可读?”王安石哑口无言。
王安石虽然语塞,但赵拚的这一句话争辩,并不能产生多大的效果,因为王安石有皇帝赵顼的鼎力支持,变法派总是能获得最后胜利。
四月依“三司条例司”的请求,派遣刘彝、谢卿才、侯叔献、程颢、卢秉、王汝翼、曾伉、王广廉等八人巡视全国各路,检查农田、水利、赋役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