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浚接到免职诏令,一下傻眼了。按套路,朝廷应该是挽留啊,怎么真免职了,张浚又不甘心了,再想扳一扳局面,三次上疏,极力说王似、卢法原威望不够,如要任命副使,可以让刘子羽、吴玠来担任,或者让他们担任判官,协助处理军政事务!朝廷没有理会,反而召张浚赴皇帝临安行宫。
公元1133年五月,朝廷派员外郎周随亨、李愿送王似、卢法原到阆州宣抚司,和张浚办理交接手续,张浚带着刘子羽、王庶、刘锡等赶赴临安。
张浚在赴行宫路上时,御史中丞辛炳,率领侍御史常同等人,上疏弹劾张浚,说他在川陕丧师失地、跋扈不臣、误事败国。
辛炳为什么弹劾张浚,原来前两年,辛炳知潭州,张浚向潭州调兵,辛炳没有听从,张浚当时红得发紫,劾奏辛炳怯懦,辛炳被罢官。不料风水轮流转,不到两年,辛炳被提拔为御史中丞了,于是趁此机会落井下石。
公元1134年二月,张浚到临安面见赵构,三月被罢免知枢密院事,留了资政殿大学士的头衔暂时离开了政坛,居住在福州。
不久,王似被提拔为川陕宣抚使,卢法原、吴玠为副使,但是这时,宣抚使便宜处事的权力被朝廷撤销了。
佐料:“川陕宣抚处置使”这个官职源于“宣抚使”。
宋朝,“宣抚使”不是常设官职,仅是临时性质。主要职责是“宣布威灵、抚绥边境及统护将帅、督视军旅之事”,以“执政大臣”担任。简单说就是临时设立的军政统帅,但必须是正副宰相或枢密院首脑担任。
宋朝最早的“宣抚使”应该是公元1065年,郭逵以同签书枢密院事,出领“陕西宣抚使”。后来,韩绛、童贯、种师道、李纲等陆续担任过宣抚使。
张浚以知枢密院事任“宣抚使”,特意加了“处置”两字,意思是有便宜处事的专权。而且张浚的这个宣抚使名称,全称是“川、陕、京西、湖北路宣抚处置使”,简称“川陕宣抚使”或者“川陕宣抚处置使”,赵鼎说张浚这个职位“半天下之责”,不是没有原因的。
自张浚担任“宣抚处置使”后,赵构陆续甩除了多个“宣抚使”的官帽。吕颐浩、朱胜非、刘光世都以安抚大使兼任宣抚使,刘光世是第一位非执政大臣而担任“宣抚使”的人。接着李光以吏部尚书加端明殿学士,担任寿春等州宣抚使,韩世忠、张俊、吴玠、岳飞、吴璘等陆续以武臣身份担任“宣抚使”,王似是少有的以“副宣抚使”升任“宣抚使”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