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封江村有一个书生名叫江夏,江夏自幼饱读诗书,有抱负,有才华,仪表堂堂,他一心想要考取功名,出人头地。
然而,虽然江夏才华出众,但是他家庭贫困,上京赶考就连路费都凑不出来,钱不够,那就吃干粮,坐车车费贵,他就走路,客栈住店要花钱,他就住破庙,虽然事事挫折,困难重重,但依旧不能断了他考取功名的决心。
去京路上,路途遥远,江夏一人背着行囊,一步一步的朝长安走去。一路上,遇到许多跟他一样徒步上京的学子,他们就会结伴而行,探讨学问,也会遇见许多富家子弟赶考乘车而过。
路上的考生大多也都贫穷,他们一起谈论诗词歌赋,对对联,讲论语,谈理想,各抒己见,意气风发。
由于江夏才华出众,出口成章,对诗词歌赋往往都有独树一帜的见解,赢得很多人的尊重,同时也惹来一部分人的嫉妒,而他自己却浑然不知。
在路过一座残院的时候,已是傍晚,书生们决定就此歇息一夜,等天亮再赶路,各个书生围炉而坐,各自拿出自己携带的干粮吃了起来。
江夏见这残破的院子一砖一瓦都十分精致,于是一个人独自参观了起来,不多时发现院子上一块牌匾,牌匾早已蒙尘,江夏就用衣袖将这些灰尘擦干净,定睛一看,上面写着两个大字:冯院。
想必这处院子曾经住的是姓冯的人家。江夏也没在意,一边啃着干粮,独自转悠。
院落中杂草丛生,一副破败景象,突然在这杂草之中,一口古井赫然在立,江夏好奇的扒开杂草,向井中望去。
只见这井水清澈见底,一条全身红色的鲤鱼在水中游荡。江夏见这鲤鱼孤孤单单,于是同情道:“在这狭小的井中,仅仅只有你一条鲤鱼,实在是孤独寂寞,今天你我相遇也是一场缘分,我这还有些干粮,分你吃一些吧!”
说完,江夏就将手中的部分干粮撒在井中,那鲤鱼见有人喂它食物,它欢快的在水中吃了起来,还不忘表演鲤鱼打挺的绝活,频频跃出水面。
江夏见这鲤鱼充满灵性,十分欢喜,就坐在井边看它表演,就在这时候,院中传来一名书生的呼喊。
“江兄,江兄,我们正在讨论学术,你也赶快加入我们吧。”
江夏回应一声,又看了一眼鲤鱼,便回到了学子们中间。
时间一晃,两个月过去了,众贫困学子也终于来到了京城,距离考试还有数天,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不计其数,在这人才聚集地,江夏这才知道,原来有才华的人多如牛毛,他心中顿时生出一丝挫败感。
这就像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般,若能在考场上脱颖而出的人,无一不是聪明绝顶的人!
由于前来参加科举的考生很多,客栈更是人满为患,价格也有了大幅度提升,加上自己本来就贫穷,住不起客栈,江夏就找了一处空地,搭了一个帐篷住下,白天复习功课,晚上跟学子们上街结识优秀人才,一起探讨学问。
因为才华过于出众,惹来了一些人的嫉妒,其中更有一个富家公子跟他频繁作对,并暗地里对他使坏,若不是官府加强了当地的治安管理,指不定江夏会吃多少暗亏呢!
即使是这样,江夏还是被人给算计了。
考试当天,考生一个一个有序进入考场,需验明身份,谨防作弊。好巧不巧,轮到江夏的时候,竟然在他包袱中搜出一篇写满文字的小书。
考场官员立刻取消了他进入考场的资格。江夏呆立,然后拼命喊冤,可却没有一人愿意为他驻足半刻。
江夏颓废的坐在地上,双目空洞,一副生无可恋的样子。寒窗苦读十多年,付出巨大,没想到到头来竟然会是这样的结局。
就在这时,主考官从正门而过,他看见江夏这般模样,便随口询问了其中一个衙役。
衙役看着江夏,满脸不屑的道:“刚刚验明正身的时候,发现他携带小抄入考场,所以这才取消他考试资格,他还不知好歹,守在这里不愿意离开。”
主考官眉头一皱,转身就要离开,就在这时候,江夏仿佛找到了救命稻草一般,抓住主考官的大腿,阐述其中缘由,再三强调自己是被他人陷害的,就连那小抄什么时候进了自己的包袱他都一无所知。
主考官看着江夏的表情,似乎不像撒谎,于是对江夏道:“如果你真是被陷害的,那么我也一定要还你公道。”
于是主考官对衙役道:“刚刚的小抄给我看看。”那衙役不敢耽误,连忙将小抄拿了出来。
主考官道:“江夏,为了证明你的清白,我念一句,你写一句,分别用左右手都各写一遍。”
江夏连忙点头答应。
主考官人拿出小抄,念了两句论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江夏连忙铺开纸笔,书写起来。
主考官见江夏字迹工整,下笔有神,不由得对江夏高看了一眼。
不一会功夫,江夏就拿着两篇文字呈交给主考官看。
主考官拿起两篇文字,然后又仔细对此小抄上的文字,字迹完全不一样,主考官心中了然道:“现已查明,你确实被他人陷害,现在赶紧进考场,准备考试吧,不要有任何心理负担。”
江夏感恩戴德,对主考官行礼一躬,然后飞奔考场而去。
经过七天七夜的科举考试,江夏下笔轻快,有如神助,将十几年的才华发挥得凌厉精致。
就在这时候,坐在江夏不远处一名考生被两个衙役带走了,引起一片哗然。
其中一个衙役大声道:“所有人不许交头接耳,不得作弊,否则逐出考场。”于是所有人再次埋头苦思起来。
终于,伴随考试钟声响起,科考正式结束,所有人放下纸笔,等待收卷,只有收了考卷的考生才可以有序离开。
就在这时候,一个富家子弟大步朝着江夏走了过来。
“哟,这不是江兄嘛,携带小抄作弊,居然还能被放进来参加科举,身份不一般啊!看你的样子,此次科举,已经是成竹在胸了啊!”
江夏看着迎面而来的富家公子:“原来是你,秦汉,你怎么知道小抄的事,难道是你做的,我到底那里得罪你了,你这样对我!”
秦汉呵呵道:“你没得罪我,只是看你不爽而已,这就当是个教训,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别整天到处卖弄你的才学,还有一点,我可没陷害你,至于是谁给你塞的小抄,我也不知道。”
听了秦汉这话,江夏这才明白过来,原来是这些天出门在外,结交人脉时,太过展现自己,以至于被有些小人惦记,如果我被拉下水,他们就少一个竞争对手,能增加上榜的几率,这心思实在是太过歹毒。
江夏连忙对秦汉行礼道:“多谢江兄指点,我受教了,刚刚有些冲动,还望秦兄别放在心上。”
秦汉道:“行了,我不是小气的人,你确实是有才之人,说不定以后还能同朝为官呢,我还有事,先行一步。”
江夏道:“好,那秦兄慢走。”
秦汉离开后,突然又出现一队人马将江夏包围住了。其中一个人道:“江夏,主考官大人有请。”
江夏有些疑惑道:“不知道主考官大人找我何事。”
那人道:“你去了就知道了。”
于是江夏跟着他们去面见了主考官大人。
主考官名叫李德福,是当朝户部尚书,如今奉命担任考官一职。因为小抄事件,李考官对江夏特别留心,现在又看了江夏交出的试卷,更是觉得他文采斐然,判定江夏定能榜上有名,更有可能名列三甲之列,所以特意找来江夏,想要彻查小抄事件是什么人所为。
江夏得知主考官的意图后,就将这些天所做所为一一讲给李考官听。
江夏道:“自己本是贫苦人家,徒步两千里上京赶考,结识一些朋友一同讨论文章,各抒己见,大家都受益良多,后来到了京城,因毫无顾忌的卖弄才学,兴许是被小人嫉妒上了,所以才被算计。”
李德福道:“你结识的这些人,可知道他们的名字,你能一一列举出来吗?”
江夏道:“名字我都知道,我这就将他们一一列举出来。”
于是江夏将这些新认识的朋友的名字,一个不落的写在纸上。
李德福将这些纸上有名的学子的试卷全部抽调了出来,再拿出小抄认真比对起来。
其中有两人的字迹跟小抄相似,一个名叫秦汉,另一个名叫张镇。
李德福对照着两人试卷,更加细致的观察起来。最终指着张镇的试卷道:“找到了,陷害你的人是张镇无疑了,行了,事情已经调查清楚了,你回吧,这张镇的试卷就此作废了。”
江夏心中难免有些后怕,他没想到,这个张镇竟然会做出这样的事来,亏了自己还当他是知己,一路上还帮他补习工课,真是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江夏离开后,李德福连忙让官兵将张镇给带了过来,张镇本就做贼心虚,现在见主考官亲自来审,非常配合的将事情全盘托出。
原来张镇出于嫉妒江夏的才华,再加上,江夏处处卖弄才学,结识很多有才华的人,以至于张镇更加妒忌起了江夏,于是鬼使神差的做出了这样的事情来。
李德福看着跪在地上诚惶诚恐的张镇道:“张镇,由于你品行不端,所以这次科举考试,即使你也才华横溢,纵然是状元之才,你的试卷也是作废的,你回吧,好好反思自身!”
张镇听闻考试作废,心中难以平静,但是事已至此,也只能接受这样的代价,但是他心中不服,更是将这一笔账,全部算到了江夏的头上。
返回路上,江夏独自一人一边走,一边反思自己的过错:“秦汉兄说得没错,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我应该低调行事。”
就在这时候,张镇紧赶慢赶的也出现在江夏身后,张镇道:“江兄,江兄等等我。”
江夏见是张镇,脸色顿时一变,对张镇道:“张镇,你往我包袱中塞纸条,害得我差点错失科举的机会,现在你还有脸喊我等你,你这是安的什么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