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人们心里也愿意孩子们多学点东西,可现实条件不允许,不少人都有心无力。
“村里小学不收学费,小学扩建后,老师们的工资、孩子们的书本费,都由村里出。”
二太爷想了想,又接着说,“崇祖、崇仁,你们再安排建个托儿所,村里没人带的娃娃们,都可以送过来,村里出钱找人看护。”
听到二太爷这么说,族人们才又高兴起来。
这可好,以后孩子们上学不花钱,更小的孩子们还能去托儿所,大人们就能腾出手来,一心赚工分了。
“药圃和药厂建起来后,算是村里的集体财产,赚了钱,人人有分红,咱们到时候也学工厂,人人发福利!”
“太好了,太好了!”
“我们一定得好好干,就等着发福利的那天了……”
族人们这下子都兴奋起来,人人都充满了干劲儿。
药圃、药厂,八字还没一撇,族人们却都好像已经看到了过上好日子的光景。
“咳咳,安静,安静!”二太爷大声喝道,“现在外面形势不好,学中医这事儿,得避着点人。”
“等祠堂这边的中医学堂建好了,各家各户都把七岁以上的孩子送来,你们心里都有点谱,谁家里老婆媳妇嘴上没把门的,就别跟她们说学中医这事儿了,就说孩子们在山上学伟人语录、背诵毛主席诗词。”
“中医学的好的孩子们,村里给记工分,发工资!”二太爷又丢下一记惊雷。
莫莳看着沸腾起来族人们,心里感慨,还是她二太爷,高明啊!
这下子,就算是为了工分,为了钱,族人们也会压着家里的孩子,好好学中医。
听苏慎师父说,以前杏林世家的孩子,三岁能下针,五岁会开方。她们莫家村的孩子,七岁学医,也不算晚,总会出几个有天分的孩子吧!
等以后她们莫家村发展起来了,有了资金,莫家的这中医学堂,规模也可以扩大,再对外多收一些孩子来学习中医。
莫莳的思绪飘远……
“莳丫头,你二太爷喊你呢!”村长推了推走神的莫莳。这丫头,想什么呢,魂都飞了。
莫莳一激灵回了神,“太爷,什么事儿?”
“等下山后,你去牛棚和你几位师父把日本人的事儿说一说,也可以拿几本中医典籍给他们看。”二太爷吩咐莫莳。
山上建中医学堂少不了老师,与其让牛棚的人看自己这个糟老头子的面子来教孩子们。
还不如,把事情摊开在于成德、苏慎他们几人面前,让他们知道日本人的狼子野心和华夏中医势如危卵的处境,自发自愿的来教,才教的更好更尽心。
“老于老苏他们要看了中村原一郎写的这两张纸,怕不是,会被气死!莳丫头,你到时候在边上注意点,别气晕几个。”
牛棚那几个人,身子骨可不如他们常年干农活的壮实,村长在一旁也叮嘱了莫莳一句。
二太爷又对莫莳说了一句,“给上面的报告,也得抓点紧,尽快把那本英文书弄明白了,写好了报告,先给我和你崇祖叔看过再说。”
“嗯,太爷。我知道了,我会抓紧的。”莫莳回道。
嘴上这么说着,但莫莳心里却犯起了愁,谁英文好,还能信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