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守军的处境依旧危险,为了销毁“大熊”,守军十门火炮损失过半,有两门因为工艺不精一经使用就炸毁,青铜碎片甚至带走的炮手的生命。
乌拉索国两门巨型重炮被毁,却还有不少中型重炮和小型重炮的“小熊崽”。
守军只能寄托希望于城墙的牢固上。
遗憾的是,在战争走近热武器的新时代里,陆墙在结构上是不适用的。
幸运的是,当下的火炮多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攻城方的火炮的表现比守方的更加难以预测,非常容易重伤自己人。
大炮虽然在最初产生了极大的心理震慑,但操纵它们却是非常艰难的工程,重型巨炮的瞄准和狙击格外花费大力气,所以每天只能发射七次。
而在春雨中,要把大炮固定在路地上都很困难,它的后坐力非常大,就像滑溜溜的鱼一样向后猛冲,常常脱离炮台,溅起一地的泥浆。如果不多加小心,附近的人就可能被大炮压死;如果炮管炸膛,站在周边的人就极有可能粉身碎骨。
同时,火药爆炸产生的高温使得不够纯净的金属外壳产生发丝般的裂纹。这就导致,在炮弹发射出去之后,炮手必须立刻用温热的油浸泡炮管,以阻止较冷的空气进入、扩大裂纹。
但炮管可能会像玻璃一样炸得粉碎的危险继续困扰着乌拉索国人。炮管裂缝非常严重时,需要把大炮撤走,重新铸造。
一开始,一直在前线观察大炮表现的乌拉索国皇帝急于求成,不管炮管的裂缝,下令炮手继续射击。
然后炮手重新装填了大炮,点燃火药,“砰”地一声巨响,火炮瞬间炸得四分五裂,碎片乱飞,打死打伤附近多人,包括操控炮台的炮手,还差点伤了乌拉索国皇帝本人。
之后乌拉索国地火炮才不得不“量力而行”。
有的炮管被乌拉索国军队用铁圈对它进行了加固,重新投入作战,但它们很快又炸膛了。
这令乌拉索国皇帝暴跳如雷。
战争到这里,乌拉索国损失了两门巨型重炮,还有不少中小型火炮。伤心的是,折损的这些火炮没有击穿大地段的城墙,它们主要效果是对巴黎特人的心理震慑,造成实际破坏的效果较小,但仍强过古老的投石器。
乌拉索国皇帝颇为焦躁,定下打消耗战的战略。他决定用剩下的炮火日夜轰击城墙,并不断发动没有规律可循的小规模攻击,以拖垮守军,为最后的总攻打开缺口。
乌拉索国人的袭击日夜进行,没有间歇。
城墙下,无时无刻都有两军交锋,有爆炸,以及石块和炮弹对城墙的轰击。
炮击和争夺壕沟的战斗从4月12日一刻不停地持续到18日。
[1]出自《君士坦丁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