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之而来的战局发展极其迅速和错综复杂。
4月21日,双方都隐约意识到,一个关键时刻即将来临。
守军持续地采取措施应对敌人的进攻;他们没有兵力可供出击,只能从古老城墙组成的三角之内观察敌情,把希望寄托在防御工事的坚固上。
他们等待敌人的进攻,匆匆地应付每一个危机,堵塞防线上的缺口,同时还在互相争吵。
他们有时听到敌人即将总攻的传闻,就灰心丧气;有时听说援军即将抵达,心中又充满了希望,如此周而复始。
他们一刻不停地拼命努力去守住防线,并苦苦等待援助。
乌拉索国皇帝这些日子愈发烦躁,在帐篷里不安地转来转去。
他推断,攻城的主要问题在于保护金角湾的铁链。
它的存在使得乌拉索国的海军无法从三角形的这一边对城市施压,因此守军可以节约兵力,集中力量防守陆墙,使得乌拉索国军队的巨大兵力优势大打折扣。
此时大炮已经在古老的陆墙上打开了一些缺口,但进度比他预想的慢得多。
从外界看,城墙系统过于复杂、层次太多,壕沟也太深,很难速战速决。
另外,巴黎特的外援谢二是个天才的战略家。他极其高效地调动了有限的人力和物资,即使石墙被打破,补上的土墙却岿然不动,防线就这样坚守了下来。
金角湾导致乌拉索国的各支陆军部队与海军之间的交通线大为延长,部队要从陆墙前往小港就不得不走很远的路。
在乌拉索国皇帝看来,铁链的问题非解决不可。
早在在4月21日,他和杜涵商讨了加快解决铁链问题的方案。
他本想向莎莎绥施压,但莎莎绥背后有战戈,又发展多年,实力雄厚,一旦惹上不好解决。
他们另择方向,让一半的舰队绕过巴巴半岛,穿过西情海、卡其海峡,绕半岛一圈,来到守军舰队的背后,和铁链前的海军形成两面夹击之态。
这一项工作耗时巨大,乌拉索国人毕竟早早启程,但巴黎特竟不知他们如何悄无声息地穿过他们的卡其海域,来到他们背后。
4月22日清晨,陆墙处乌拉索国人的炮火仍在咆哮,巴黎特城内的教徒们前往教堂去做礼拜。
但很快,就有人发现卡其海峡和淇淮海峡的交汇处出现了第一艘敌船,警报声瞬间传遍整个城市。
警报一响,恐慌立即不胫而走。
人们跑到街道上来,战战兢兢地看着乌拉索国舰队从卡其海峡驶入淇淮海峡,将他们的海军前后夹击。
守军立即反应过来,不得不派兵驻守,并从其他防区抽调兵力去金角湾。
从城墙其他地段抽调兵力是非常危险的,因为那些地段现有的兵力已经屈指可数,无法有效地防守。
作为海战指挥官的崔问也忧心忡忡。
当前腹背受敌,他们如同悬在狼口的羊,等狼一口咬下就会一命呜呼。
乌拉索国人这一计谋,使得金角湾从曾经是躲避敌人的避难所,变成现在一个没有喘息之地的狭窄杀戮场。
守军清楚地认识到,必须尽快消灭背后的敌人舰队。
第二天,守军在华丽的教堂召开了作战会议,决心烧毁敌人舰队,打破壁垒。
这次会议只有24人参加,而且是秘密的闭门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