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李林山也不是吃素的,他多年戍边御敌,作战风格同样勇猛,且比白成明更多了一丝老道。
面对白成明直击要害的勇猛进攻,李陵山直接剑走偏锋,放弃所部所有根基,直接也兵分几路对白成明的几个薄弱点展开突击进攻。
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双方都以绝对进攻对绝对进攻,双方的境地都处于一个危险的边缘。拼的就是主帅心中最后的底气,看谁能不顾一切的撑到最后。
双方几十万大军如发丝一般缠绕在一起,两位主帅谁也看不见谁的兵马到底会出现在哪里。也说不定谁的总部大营会突然被谁的兵马端掉。
李林山束守边关常年对战的都是一些处于游牧的异族,可以说他是打惯了运动战的。对于大军在作战中的飞快运动,他心底有着一丝沉稳的自信,这份自信就是来源于他丰富的运动战经验。
而相比之下,白成明缺少的就是这一份自信。这场快速运动且混乱的大战进行的时间越久,他的思绪就越发的混乱,对于战场形势把握的那份底气,就会越发的被抽离。
到最后,他会反复的忧虑这场混战的结果。最终他对最坏结果的预计会远远压过他对胜利的希望,以至于他会做出先出局的决策。
而事实上也是这样,在这场混乱交战的第四天,白成明下令各路主力兵马循序撤退。
收缩兵力之后以图再战!
这场博弈,李林山赌赢了。而且也因此他稳住了东部战线,防止了东齐大军长驱直入。
由此避免了北凉都城被两把利剑击穿的风险。
他麾下三十余万大军,有一半都是他多年征战边疆的精锐,甚至有一部分还是收编的游牧族人。战力之强悍,绝非普通士兵可比。其中一些兵马的骑射本领甚至不比当初的北凉铁骑差。
当年纵横天下的三十余万北凉铁骑,在与乾国的几次交战中损失殆尽。在那之后,北凉屡遭战士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再恢复出一支,精锐强悍的原版北凉铁骑。
几年的连续征战也把北凉的精锐大军消磨殆尽,现在作为主力使用的大多不再是当年的精锐之师。
可以说现在李林山麾下这三十余万大军,是当年纵横天下的北凉大军最后的遗种了。只有这支大军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北凉大军了。
乾国在西线,东齐在东线。就像两把断头刀架在了北凉的脖子上,现在李林山稳固住了东线局势,就让李萧大为欣慰。
白成明是有大将之才,但李萧对李林山有充足的信心。对于当初多次兵败的东齐,也没有那么多的忌惮。
而对于西线,李萧却是忧虑不已。虽然孙威已经率领大军前往了前线御敌,但是战斗一直没有开始,这样谁都不知道最后的结果会怎样。
更何况面对的是如今巨无霸般的乾国,是给他的北凉带来失败开始的乾国。
如果东齐放言要灭他北凉,他拼死一战,可以护国传承。
可乾国要是真的下定决心发动灭国之战,他真的没敢预想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