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爱的世界里/享受着爱的甜蜜/你的心我的心紧紧贴在一起/爱心需要真心真意面对/遥望守候真情的背影/爱的土壤/不会再荒凉/爱你爱我爱他
在生活当中,没有人不会选择一场电影来消磨时光。到底要怎样的叙事能力才能够表达出一份爱的真挚?是很多人去想和思索的。徐帆也是,所以他为了自己的事业能够更进一步上升,便不假思索的报了相关的学习班,并且深入的去品读各类作品。
我们的生活其实离电影和小说并不太遥远,处处都可以说是在经典中演绎或者是再现。就好比很多年前就有一部皆知相文的电影,他在群众中所收获的口碑和好评,真的是如数家珍,让人不得不惊叹。
无论时间过去了多久,它都还历久弥新,代代流传看来,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小说和电影。所以我们必须要好好的珍惜文学创作,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无需言语,就会明白艺术的魅力,任谁都抵抗不了,就像现在,许帆也是沉迷于这部电影和小说当中,在两个文本之间默默的分析和品读。从中感悟生活的万千变幻,同时也在塑造自己心目中的那个角色。成长绝非易事,而这些艺术带来的动力却是恒久的。
电影和小说是两种展现故事的媒介,电影版的《少女小渔》给观众带来的是此起彼伏的感情冲突,讲述少女小渔为青梅竹马出国后“嫁给”外国老头骗取居留权的故事,电影里的小渔是一个深爱男朋友江伟的痴情女子,她可以为了他只身一人偷渡他乡,可以忍受奔劳忙碌,可以为了躲避检查东躲西藏,影片一开始,别人问她为什么来美国,她会含羞地回答:“为江伟。”影片毫不掩饰放大了小渔为爱情的牺牲,所以哪怕是最亲密的人叫自己嫁给别人骗取一个当地人的“身份”,她也可以应承下来。然而就是这样善良的性格却没有赢得男友的谅解,反而导致男友的猜忌和出轨,影片里有一个细节刻画的是两人一起加餐的场景:小渔和江伟在餐桌吃螃蟹,江伟把螃蟹的脚扯下来放到了小渔的盘子里,自己吃的则是螃蟹肉。影片一直在刻画男友的忘恩负义,尽管这样小渔深爱的人却还是男友。在一次次遭受男友的伤害和外国老头的人性善待,善良的灵魂终于使她与男友决裂。影片里的小渔曾经为爱痴狂,做出了不合常理的事情,和老头假结婚,但是她在最后没有听男友的话丢下老头却毅然决绝选择了与男友分离,整个过程塑造的是敢爱敢恨、个性鲜明的女子形象。
上述的这些都与小说里的小渔形象截然不同。在小说里小渔既不是孤儿又不是一个个性十分鲜明的形象,小说里的小渔总是淡淡的不会拒绝别人的,她可以把自己宝贵的第一次献给一个毫无关系的病人,只因为他快死了,却喜欢自己一年多。她这样的性格,让男友江伟生气以至于不能理解,但是骨子里还是认同她是一个好女孩。在没出国之前,她是一个护士,护理没人想管的那些人,那些人都在死前说她长了颗好心眼。她出国,人说:好报应啊,人家为出国都要自杀或杀人啦,小渔出门乘凉一样就出了国。她出国时也是不紧不慢的,没有特别的高兴和优越,小说里描绘了她出国时在机场的一个细节:“她就这么‘八千里路云和月’地来了。也没特别高兴、优越。快上飞机了,行李裂了个大口,母亲见大厅只剩了她一个,火都上来了:‘要赶不上了!怎么这么个肉睥气?’小渔抬头先笑,然后厚起嗓门说:‘人家不是在急嘛?’”此处描写充分说明了她的不紧不慢的性格以及对爱情的平淡,所以在小说里读者是感受不到像电影里那般的躁动的人物情感。读小说的时候,脑海里出现的形象便是这样一个淡雅的女子,别人看来似乎很傻,她很善良看不得别人难受却宁愿自己难受。小说里男友江伟没有背叛她,只不过是十分后悔自己让她和老头假结婚,人就变得极度刻薄和嫉妒,小渔从中发现男友藏在眼睛里的秘密:自己在江伟眼里是一个漂亮女人,他是爱她的。所以,她愿意承担所有的不幸。比如:自己步行上下班省钱交涨价后的租金给老头而不告诉他,因为江伟也是不会给老头钱的;又比如:江伟会把那种后悔让她和老头家结婚的怨恨发泄到她身上,她一个人独自忍受男友亲手造成的苦果。在小说里,小渔是一个没有性格的女孩子,一直是逆来顺受的角色,没有什么太多的悲喜流露,就是安安静静的生活,没有什么追求,乐于助人一直是把自己当成了白衣天使来照顾别人。
电影的最后一幕,老头挨了江伟的打,导致中风发作,小渔在电话里告知江伟想要留下来照顾老头,得到江伟的强烈反对,给小渔最后的抉择。最终老头死了,小渔留下了,远处响起汽车远去的鸣笛声。而在小说里则是小渔答应了老头的几个愿望离开了,回到江伟的身边。截然不同的结局,反映了两种形象的解读,电影里的小渔是觉醒的女子,在和老头相处的过程中,看懂了爱情和现实生活的压迫,明白了独立生活的重要性,她开始掌握自己的想法,为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而努力去做。在小说里则是未知的结局,淡淡之中又散发着强烈的决裂气息,小渔没有为老人留下,但是她答应了老人的愿望,她选择的还是心灵的救赎,慢慢的在改变,只不过要比电影的诠释更为的复杂和平静,在一个漫长的人性转变过程中逐步的蜕变。这便是《少女小渔》的两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