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童年积福,成年造福,老年享福。和大多数人看法一样,我们猜想一位退休老支书的晚年生活应该是这样的:远离公务的繁琐,过着闲云野鹤的日子,享受含饴弄孙的乐趣。然而,在山水相偎的荔乡仙境、历史文化名人湛若水故里的增城大地上,有这样一位与众不同的老人:他,63岁,每天却过着朝七晚六比上班族还要忙碌的生活;他,儿孙满堂,却不甘于在家享清福偏要进村办种植基地;他,创业助残,用爱筑起增城市正果镇大冚村一百多户残疾农户的脱贫路。他就是:夏梅芳。
距离增城市区,驱车一小时左右,便来到了正果镇大冚村村口,再前行200米,就能看到两个醒目的牌子,上面写着“增城民合保丰凉粉草专业合作社”和“增城民合保丰玉米专业合作社”。这里便是夏梅芳成立的广州市保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所创办的种植基地。我们可以看到,在这150亩的田地里有丝苗米、凉粉草、芦笋、番薯、水稻等农作物,还有黄秋葵、水果玉米等新品种,各式各样的农作物错落有致的种植在一起,就像一盘让人垂涎欲滴的新鲜农作物大杂烩。远远地,透过广袤的绿色,我们就能发现一个高大的身影在田地里穿梭着,看见我们的到来,他连忙热情相迎。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他精神矍铄的面貌,花白的发,眉目慈祥,身板健朗。他,就是这片种植基地的主人:63岁的夏梅芳。
看到这片土地上的硕果累累,我们很难相信这是出自一位老人的晚年之作。说起夏梅芳创办种植基地的经历,我们了解到,09年3月,退休了的夏梅芳,一个机缘巧合来到了正果镇大冚村,他看到当时村里的田地丢荒,100多户残疾人家庭仅靠微薄的补助金生活,心里既焦急又心酸。而在此之前的十几年,他一直在服务于增城北部山区的小楼镇农业办、环卫办以及在当地农村担任过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是一名名副其实的老党员。
“我老伴和孩子都叫我在家里享福,但是我又不是一个能闲下来的人,打麻将、喝茶的日子又不适合我,我喜欢农业、喜欢帮人,看到村民生活过得不好,我心里难受,我办农业想帮他们。”夏梅芳说。
现在,他每天早上7点就要从增城市区出发,自己驱车到乡镇的种植基地,一年四季都不闲,就算是在春节,他也坚持年初二就来上班。一晃若干年,夏梅芳的“福”和田地结下不解之缘。于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植根于乡间的农民自然而然离不开田地,就这样他开始了自己人生的第二个事业。
退休不褪色,助残献余热
11月,在当地农特产迟菜心的种植季节,一群头戴蓑笠的妇女正在辛勤劳作。据悉,他们大多数是来自村里的残疾人家属。夏梅芳请附近残疾人的家属来这里种地,他们也可以选择拿种子回家里种,收成后按照合同定价收购,方便他们工作家庭两不误,既帮补生活又能发挥种植积极性。夏梅芳从小就在农村长大,搞了几十年的农业生产和销售,对农业有着特别的感情,是当地有名的农业能手,凭借过硬的农业技术以及丰富的经营能力,他走出了一条“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发展道路。
村民王镜波说,自己的母亲有残疾,全家靠种地为生,没有销路,收入不多,日子过得很艰难,自从和公司签订帮扶协议,就不愁销路了,生活好过多了。我们看到他脸上洋溢的笑容,一种欣欣向荣的力量在皱纹里萌发。此时,夏老拍着他的肩膀,借一股力量鼓励后生晚辈。
除了给予残疾农户种苗、就业、报低价收购等便利之外,他每年还会邀请省农院、市农办、农业大学等相关专家教授来基地给残疾农户讲解种植疑难以及种植技术,真正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最大程度帮助残疾农户掌握技术,获得好收成。“我每年都请人来讲课培训,他们收成好,也有利于我收购,他们收入也就会增多。”夏梅芳说。
种植基地创立初期,夏梅芳也曾遭遇重重困难。有一次,收购残疾人农户的凉粉草,上市价比原先签订的保底价要少一大截,这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不是一个小数目,但他仍按照保底价向签订合同的村民收购,亏了十几万,这就像一座大山的责任压在他身上,自己的损失是小,但万一种植基地办不下去,这些残疾农户将断了收益,也必将愧对大伙的信任。而令家人更为担心的是他的身体状况,屡次劝说他安享晚年,不要过于操劳。
“我做人就是不服输,不放弃,做的事就要做到最好。”夏梅芳笃定地说。吸取经验教训,对于种植经营,他更是不敢怠慢,专心致志,苦心经营。退休不褪色,彰显老党员模范风采,夕阳献余热,铺就残疾农户幸福路。夏梅芳坚持自己的种植基地只帮助残疾农户,只和他们签订帮扶协议,希望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他们过上好日子。免费为他们提供种苗,帮助就业,技术指导,物资帮补,帮助销售等有力举措,公司和残疾农户每年都签合同,承诺用保底价收购农作物,消除销路的隐忧。
在这里务农,虽没有很高的工价,但对于当地的残疾农户家庭来说,再没有什么比得上这种家庭和工作“两头不误”的活儿来得实惠,一女工开心地给我们算一笔“账”:“离家近,一天做几个钟,还能照顾家里,60元/天,一个月就能赚1600元左右,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笔难得的收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