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生产的各种商品,通过海洋贸易销往亚欧非三大洲,将全世界的金银掠夺一空,使得全国的金银储备量空前庞大。
原本,铜是最主要的交易货币,可随着工业发展,大量铜矿被开采出来,民间甚至出现了私自开采铜矿和偷铸铜币的行为。
大量私铸的铜币流通到市面上,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经济秩序,铜币飞速贬值,造成了物价飞涨,市场混乱。原本5文钱一斤的大米,竟然涨价到了10文。
在物价的持续上涨过程中,百姓手里的铜币缩水,这让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压力增大许多,原本每天挣100文钱可以买20斤大米,足够养活一家几口人,现在只能买十斤,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在这种情况下,百姓的大部分钱都花在了勉强维持生活上,再也没有能力购买其他的商品,导致了消费力下降,商品滞销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百姓们不懂背经济规律,粮食涨价了,他们第一反应肯定是归罪于朝廷,认为这是官府的变相剥削。
因而,临近过年了,全国许多地方都死气沉沉的,有些民风彪悍的地区甚至组织起来罢工、罢市、罢课,公开对抗官府,要求降低粮价。
在赵耀回京之前,各地的“粮价革命”此起彼伏,地方官员疲于奔命,软硬兼施才勉强维持住局面稳定。
得知赵耀回京后,各地的地方官全都涌入京城,或是要求增兵镇压,或是要求开仓放粮,或是要求朝廷增加地方财政预算用于平衡粮价……然而,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手段,不是长久之计。
对于这次威力,内阁的官员们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根源在于铜币发行量过大,因而彻查并捣毁上千个“假币”制造作坊,销毁了几千万贯“假币”,严惩相关人员,勉强勉强遏制住了铜币持续贬值的局面。
可流通到市面上的“假币”早已数不胜数,铜币的制造工艺本就不高,难辨真伪,随便一个铁匠都能仿造,门槛太低。
百姓们对手里的铜币也逐渐失去了信心,原本只用于大宗交易的金银也开始广泛流通,民间用金银取代铜的呼声日渐高涨。
但与铜币相比,白银的交易过程极为不便,币值含糊不清,往往需要剪切后称重。
某些古装戏出去吃个饭张口就是几百两银子,实际上根本没那么夸张,编剧都是纯纯脑瘫,几百两银子足够把一个小店买下来了。
老百姓出门带的银子都是一整块的银锭,消费结账的时候需要先把银锭剪碎,现代人常说的“一块钱”,这个“块”字就是这么来的。
白银银质地较软,纯度越高越软,质地越硬说明掺杂的杂质越多,纯度越低。用白银付费时,商家只需要用一把剪子就可以把银子剪下来然后用戥子(一种古代的精确称)称重。
由于日常消费的价格不高,一般剪切下来的白银分量也比较小,从银锭的角上剪最容易操作,也不容易剪多,这就是一\角\钱这种叫法的由来。
由于有时候剪下的银两很少,像一根毛发那样纤细,轻吹一口就能飘起来,因此“一角钱”又被称作“一毛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