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木枯叶落。
张破厄来到了镇江,镇江府东南至常州府百八十里,西南至宁国府四百五十里,西至江宁府二百里,北渡江至扬州府五十里。自府治至江宁府见上,至京师二千三百里。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吴地,后属越。战国属楚。秦为会稽郡地。汉因之。后汉属吴郡。三国吴曰京口镇汉建安十三年,孙权自吴徙治丹徒,号曰京城。十六年,迁建业,复于此置京督为重镇。《南齐志》:吴置幽州牧,屯兵于此。《尔雅》曰:丘绝高曰京。盖丹徒城凭山临江,故有京口之名。晋初属毗陵郡。永嘉五年,为晋陵郡治详见常州府,继又侨置徐、兖二州,谓之北府按《晋志》:郗鉴为徐、兖二州刺史,成帝时,苏峻平后,自广陵还镇京口。又穆帝永和中,自海虞移东海郡,出居京口。盖是时二州移镇无常,而徐州留局恒置于京口也。又六朝都建康,每谓姑孰为南州,历阳为西府,而京口则谓之北府。宋为南徐州治宋永初二年,加徐州曰南徐州。元嘉八年,分江北为南兖州,而南徐州独治京口,并置南东海郡。齐、梁因之《隋志》:南东海郡,梁改为兰陵郡。陈复曰东海,以至于陈,京口常为重镇。隋平陈,州郡俱废为延陵县。开皇十五年,置润州以州东润浦为名。大业初,州废,属江都郡。唐武德三年,复曰润州。天宝初,曰丹阳郡。乾元初,复故《志》云:时置丹阳军于此。建中初,置镇海节度于此。南唐亦为重镇唐乾宁中,移镇海节度于杭州,而润州为淮南所有,既而淮南复置镇海军于此,领润、升、常、宣、歙、池六州。南唐亦为镇海军治。宋仍曰润州。开宝八年,改军名曰镇江。政和三年,升镇江府以徽宗潜邸也。元曰镇江路。明初曰江淮府,寻曰镇江府,直隶京师,领县三。今仍曰镇江府。
府内控江、湖,北拒淮、泗,山川形胜,自昔用武处也。杜佑曰:京口因山为垒,缘江为境。建业之有京口,犹洛阳之有孟津。自孙吴以来,东南有事,必以京口为襟要。京口之防或疏,建业之危立至。六朝时,以京口为台城门户孔坦以郗鉴自京口援京城,曰:本不须召郗公,使东门无限。王僧辨谓陈霸先曰:委公北门是也,锁钥不可不重也。
镇江又有个名字,叫做京口,当初刘裕就是京口骑兵,拿了天下。
前朝词人月: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镇江的江心沙洲,主要由长江泥沙淤积而成,市区的山,一来不多,二来很小,主要有三座,分别是金山、焦山、北固山,并称为“京口三山”。镇江(古称京口)的出名,也是由于这三座山。这三座山都不高:金山约高43.7米,北固山约高55.2米,最高的焦山也不过约70.7米。
扬子江畔,“京口三山”自西而东,撑起了镇江的江景线。金山与焦山、北固山形成掎角之势,俯瞰长江,北固山居中。连同京岘山、云台山又成合围之势,虽海拔不高,却扼守着长江和大运河的十字交叉咽喉,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保护着江南的一方富庶繁华。
北固山不高,但临江一侧峭壁如削,非常险峻。横枕大江,石壁嵯峨,山势险固,因此得名。
山上的多景楼是古代长江三大名楼之一,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北宋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写道:“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
南朝的梁武帝在此处写下了天下第一山的刻字,张破厄写下了“登临来北固,俯视大江浔。铁瓮人烟起,焦山水气深。浮沈天设险,来往客何心。一堑分南北,茫茫自古今。”的句子。
看了甘露寺,不错,这就是刘备的那个甘露寺。
高楼信多景,秋意独萧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