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和隆庆在一旁看得有些不解,私下里交谈:“父……亲,我看这件事很难判断谁是谁非啊。发生冲突时只有他们两个,没人能说清当时到底是怎么回事,这还怎么断案。”
魏武有意考校隆庆,便问道:“那么如果你是秦朗,又该如何了断此事啊?”
隆庆是魏国太子,即是国之储君,以后要面对许多类似的事情,如何取舍,实在是对人君才器的考验。
隆庆知道这是父皇在有意考校他,如果回答不能让魏武满意,说不定又会被骂逆子,但是要想给出一个完美答案,几乎不可能。
隆庆想道,既然父皇问我如何了断,显然重点在“如何了断”这四个字上。
这说明什么?说明魏武也知道此案无解,他要的是,当一位人君面对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烂账,还必须要给出一个评判时,应该如何取舍。
这样一想,隆庆立刻就有了思路,这件事显然最后依靠的就是所谓的“圣心独裁”。
其实就是最后皇帝说了算,皇帝想让谁赢,谁就能赢。
那么魏武的问题其实就是,当发生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时,隆庆如果作为皇帝,是打算让谁赢。
那么事情就简单了,首先当事双方一为农人,一为吏员。在隆庆看来,朝廷与百姓的关系,是天子代天牧守四方,是执鞭的牧羊人。
官员是辅助牧羊人管理羊群的牧羊犬,百姓自然就是羊。
当羊和牧羊犬起了冲突时,毫无疑问,牧羊犬是自己这一边的,必须支持。
于是隆庆压低声音回复他老爹:“爹,儿子觉得应该判韩师无罪,农人有罪。”
魏武摇了摇头,显然觉得隆庆的答案并不合自己的意。
此时堂下的农人已经把事情的过程述说了一遍,当然他的说法是偏向他自己有利那一面,不但把争执的起因扣到韩师的头上,把互殴先动手的一方也说成是韩师。
反正又没有别人看见,这个家伙就可以毫不顾忌地撒谎。
双方都述说完毕后,魏武和隆庆,包括屋子一侧坐着的吏员们,都觉得这件事棘手难办。
纷纷私下交头接耳,互相交流看法。
“老刘,你觉得这案子还能审下去了吗?”
“老黄啊,这还审个屁呀,审一万遍也是这么回事啊,毕竟当时没有人看见,怎么说都行。”
“我们看秦大人是怎么断的吧。”
“是啊,看看我们的郡守大人如何处理。”
大家都把目光投向坐在主位上的秦朗,秦朗打了个哈欠,拿起身旁小吏记录的本子看了一遍,点点头。
然后一指韩师:“你把今天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五一十的再说一遍!”
然后把本子还给小吏:“接着记录,不得错漏。”
韩师不知道秦朗在搞什么花样,只好老老实实地再说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