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何哈哈大笑:“怎么?秦大人在濮阳任职?”
他这样问的确是心中有些疑惑,按理说一位郡守是不能随便离开自己的治所的,而这个叫秦朗的家伙,三个月前就在这里,三个月后还在这里。
这就给张何造成了一种错觉,秦朗这三个月一直在这里。
所以他怀疑这个秦朗与南阳郡守是不是恰好同名同姓,会不会弄错了。
秦朗开玩笑说道:“可不是嘛,我现在快要成了濮阳的稻农左长了。”
无论在前朝还是现在的大魏,实行的官制都没有形成彻底的三省六部制,而是似是而非的一种混合官制。
如果按照三省六部制的话,农业归属到了户部之中,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但是在当今的大魏,仍存在封爵列土,比如迟国公就拥有封地这样情况,管理各类专业事务,仍由朝廷成立专门的机构执行。
比如涉及到农业的,在大魏就有大司农,大司农之下又设部丞,在州任职,管理农业,劝课农桑。到了郡一级,就有郡国农监,称为农长,到了县一级,县令还可以自行任命候农令、守农令、劝农掾等官职。
而到了乡一级,就归为乡老管理,此时的宗族势力极大,朝廷的管理触角还延伸不到乡间。
整个大魏只有一个地方例外,那就是南阳。因为南阳已经变成了一片荒芜死地,人都跑没了,全郡大多数都是外来移民,根本没有什么宗族势力。
所以秦朗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推行任何事务都没有半点阻力,很容易就能完成。
甚至在南阳秦朗已经把百姓划成了某某社区,通过更小的类似小区属吏的方式去管理,颇见成效。
如果把秦朗安排在一个宗族势力极为庞大的郡县,他的政策推行不可能如此顺畅。
所以秦朗开玩笑说他快要成了濮阳的稻农左长了,就是一种农官的职务,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是专门管理稻田的,粟田和麦田都不归他管。
当然这是秦朗在开玩笑,因为在濮阳种稻子的缘故,所以说自己是管稻的农官。
但是张何差点信以为真了,毕竟一个郡守是不可能长期在别的地方厮混不回自己治所的。
在他的印象中,秦朗已经在这里呆了三个月了,大魏是不可能有这么悠闲的郡守的,所以他觉得这个秦朗可能是同名同姓罢了。
听说秦朗自称快要成为“稻农左长”,明白他的意思是一直在管理稻田,应该是一个农官。
于是张何问道:“不知濮阳是两季稻,还是三季稻?”
在军中做军司马的经历,让张何对粮食极为敏感,粮草为根本,没有粮草,百万大军也是不堪一击。
在他的经验里,两季稻和三季稻相差并不是很大。
两季稻虽然时间更长,一年只能种两季,但是有了充足的成长时间,产量也比较高,而且由于接触到了两个季节交替的时节,稻子的口味和三季稻比起来要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