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拾不弃精力旺盛加上手中有银,过得十分洒脱。
不知不觉中,她到了二十五岁。
在母亲十八岁已算是老姑婆的年代,她即便是在这个年代,也算得上是老姑婆。
拾不弃依旧没有结亲的念头,母亲与父亲越发的念叨,她不胜其烦的自己搬到了外面住。
在她看来,现在的男子并无大用,除了自大自恋,便是愚蠢,且女子结亲后,除了讨好还是讨好。
现在女子已不是过去的依靠男子而活的女子,既然女子能自立为何要讨好男子?
拾不弃决定一路反骨到底。
家里人要她成亲,她偏不!
时间又过去五年,拾不弃已经三十了。
父母已不再管她,昔日的同窗曾誓言旦旦的说不成亲,而无一都瞒着她嫁人了,且不再跟她来往。
就突然间,大家各做其事,将她一个人扔了下来。
她感到了孤独。
生活的落差,让她感到了落寞。
更让她沉寂的是,曾经感兴趣的东西,她再也提不起兴趣,她甚至发现,这世上就是这样,没有什么乐趣。
她知道自已进入了一个十分可怕的低谷期。
她开始在心里埋怨好友的不义气,埋怨这个世上对女子的不公平,埋怨别人对她异样的眼光。
总之,她整个人充满了怨。
她想证明自己没有错,在父母亲人面前显彰自已好的一面。
可她可以穿上光鲜亮丽的衣服,却掩饰不了她内心的虚浮,及溢于脸上的怨。
她讨厌自己。
没有了谈心的朋友,也没有了追求的东西,人到中年依然孑然一身的她,突然开始考虑起人活着是为什么?
为了什么?
问别人也许会有很多答案吧,大家的想法不一样,目的也不一样,但那些都不是她想要的。
幸得昌朝繁盛,不少文献都能公开阅读。
拾不弃一头扎进了书中,在外找不到答案,在书中总能指导她。
从近代开始翻阅,先是西柳生的《百年所悟》
再是明关生的《内心之路》。
直至她翻阅了两千年前五行生的《道经》。
整个人突然开窍了。
她错了。
而她知错了。
她错的不知执意不成亲,而是整个人生观。
昌朝的繁盛,让她成长在了一个衣食无忧的环境。
正是因为如此安逸,所以习惯了索取和亨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