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条:借剿倭患之名掠取大量财物,中饱私囊。
三条:拥兵自重,有反朝廷之嫌疑,留着他后患无穷。
皇上这几年给倭寇骚扰得心焦火燎,多次出兵清匪剿匪无功而退。
现有鹿大山替皇上消除心头之患,且不花朝廷一兵一卒,皇上龙颜大悦,还重重地嘉奖了鹿大山。
对于第一条罪状皇上没放在心上,不管鹿大山来自何方,兜里多少钱还不是朕的子民。
对于第二条,皇上认为财物落在自己子民手里总比给倭寇抢进海里强。
对于第三点,皇上还是顾忌的,他的江山不容许动摇。不过当今的皇上也不是昏君,知道自己手下不缺渣官,因而半信半不信。
皇上作了两手打算,先收编解鹿家军,委以鹿大山高官,紧紧抓他在手掌心。这样的将才千载难逢,是百姓之福朝廷之大幸。
若收编不成说明鹿大山有野心就留他不得。
一道圣旨下来皇上封鹿大山为御前大将军,着他率全家进京面圣。鹿家军改编为皇家渤海第一边防军。
鹿大山托着圣旨怔在原地不知所措,跟原来在山上他们一觉醒来看见四周是高耸入云的石壁的感觉一样。
兄弟们围着他,向他道喜。在别人看来这确实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大好事,只有他知道这是一件糟糕透顶的事。
他反应过来的第一件事是赶紧回家跟先生商量对策。
他把军务交给二头领连忙回家:“先生,我们大祸临头了。”
“什么大祸?”先生问。
“皇上收编了我的队伍,让我做御前大将军,看似嘉奖实则软禁于我。我知道皇上听信了谗言。”
先生说:“我担心的事终究还是出现了。人怕出名猪怕壮,你整出这么大名声自然惹人眼红招人妒忌,皇帝也是人还不戒备你?”
“我原只想默默无闻,平平安安度过一生。哪知道碰上万恶的倭寇作乱,被迫出头露面,从而被推到风头浪尖上。”
“京城我们千万去不得,去了就露馅了,仅凭曾经的那条欺君之罪就得死。”
“若我们抗旨岂不是中了奸臣之计,皇上更容不得我们。我死不足惜,早在十几年前就该死了,活了这么多年都是赚的。可我们的孩子是无辜的,他们不当死。不光我们一家还有祝家。”
先生说:“这个世道太邪恶了,我们为了平倭寇抛光了田地、家财,九死一生求得天下太平,现在朝廷听信谗言卸磨杀驴。这里不是我们安身立足之地,还是退回锅底。”
鹿大山说:“先生说的正和我意,这个世道不适合我们生存,我们还是回到自己的天地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