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是否有其他生命,答案是肯定的,但我们究其一生都是在证明不存在的路上。
以目前人类的认识水平,远没有资格来认真考虑这个问题,就好像你正看一个9岁小孩在研究自己是否从垃圾桶捡来的一样。
人类想要逃出地球的愿望从冷战期就一直从未停歇过,
1957年毛子第一颗卫星飞向天空;
1961年第一次载人航天;
1964年米国向火星发射第一颗探测器;
1967年毛子向金星发射探测器;
1969年米国宣布登上月球;
那个时代正处于科学技术飞跃的年代,人类简直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两强争霸以毛子的解体终结,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逐渐停了下来。
人类探索宇宙被两个自然规律给锁死,一个是地球引力,另一个则是燃料化学性质,这两个东西都无法改变,于是人们的目光就集中在燃料占火箭质量百分比。
目前人类最优化学燃料是液氧液氢,它的质量百分比为83%,这是个什么概念?
一罐可乐的质量百分比是94%,这跟一些火箭用的液氧煤油与固体燃料的质量百分比一样,都超过了90%,所有火箭都可以想象成一个装满可乐的罐子。
华国真正开始探索宇宙算起来是1970年,第一颗东方红卫星上天,直到今天仍在轨道上飘着,只是没电了。
路阳津津有味的听着台上那名航天专家介绍起华国航天发展史,概括来说就是走性价比路线。
花最少的钱,点亮最多的科技树,但就是不深入,主打一个稳字。
比如东方一号相当于前置科技,点亮低轨卫星技术,返回式卫星点亮载人航天,地球同步卫星点亮中高轨道发射和大运力火箭,华国在最穷的时候把这些必要前置科技都点亮了一遍。
然后静静等待升级,获得更多的技能点。
等待升级的过程是漫长的,相关辅助技术的门类更为夸张,比如抗电磁干扰,太阳就是最大的干扰源,人类要想走出宇宙,第一个必须解决的难题就是这个。
人们熟悉的太阳耀斑、高能辐射、日冕物质抛射这些对航天器都是致命的打击。
回顾华国的航天历史,1958年的581工程立项,60多年来,走过了近地卫星、返回式卫星、地球同步卫星这样的基础科技树。
接着又点亮了通信卫星、气象卫星、高分卫星这样的进阶式天赋,2020年前后又再次点亮了载人航天、北斗组网、空间站这样的终极天赋。
同时华国还开拓了探月工程、火星探测、悟空号、墨子号这些代表未来的隐藏天赋,整体节奏就一个字:
稳!
为了这个稳字,华国航天几百万从业人员,几十万航天相关研究院,还有数不清的额外保障人员,他们每天不断重复着枯燥的、没意思的支持工作。
男人的浪漫在科技,科技的浪漫在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