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清词出尘间
爱君才器两俱全
异乡风景却依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奇葩,它承载着历史记忆,延续着文化血脉。无论是绝无仅有的江永女书,还是神奇的木雕、精巧的竹艺、遥远的泥书,每一个技艺,都是绝活,都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结晶,凝聚着先明的聪明才智,折射出中华儿女的文化底蕴。
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怎样才是最好的方式?非遗如何与现代生活融合?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有着怎样的经济价值?元月8日,大雨。长沙雨花非遗馆如一幅巨幅水墨画,矗立在烟雨中。走进雨花非遗馆,仿佛置身于历史的记忆中。是日下午,笔者对话雨花非遗馆掌门人——郭存勇、邓运姣夫妇,探讨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以及如何在当今经济形势用市场的力量保护非遗,让非遗服务现代生活。
雨花非遗馆创始人,湖南雨花非遗文化传播公司董事长。非遗保护传承的践行者。
邓运姣雨花非遗馆馆长。中国旗袍会湖南联合商会副会长,全国妇女手工编织协会常务理事,湖南省女红协会会长,长沙市非遗协会副会长,长沙市雨花区文化创意协会副会长,长沙市雨花区工商联常委。
一杯清茶,便和郭邓夫妇一起聊起了非遗的事儿。
郭先生介绍 ,简单地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梅花篆字)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六大类。
那么他们又是怎么迷上非遗,直至把保护、发现、传承非遗作为终身事业的?
郭存勇说,我是一个木匠,在我们那个时代,学个手艺就有了一个饭碗。可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家都不学手艺了。手艺,是代代相传的,有很多是中华独有的,大家都不学手艺,手艺就会失传断层,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手艺人不受欢迎了,生存就成了问题,生存成了问题还谈什么传承和保护呢?让手艺人有生存空间,甚至比没有手艺的人过得更好,只有这样才会有人去学手艺,古老的技艺才能得传承和发展。这,或许才是我们的初心吧。
那么,如今雨花非遗馆,坐拥300个非遗项目、200多名非遗传人在此集聚,已成为长沙文化新地标,请问,他们又是怎么做到的?
邓运姣介绍,老郭13岁就从师学习木艺,随后放弃手艺投身商海,赚了点钱。但老郭的“匠人梦”总是在心中萌动。2012年,我们夫妻来到长沙,做家具和木雕生意,可“守护非遗宝贝”的念头一直在他心中萦绕不去。每到夜晚,他总是和我讲起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市场结合,将手艺转化成经济效益,让手艺人有个好的平台。于是,我们一商量放下了红火的生意,将家具馆慢慢变成非遗项目的集聚点,以免租金的方式,从全国各地邀请非遗传人来这里发挥专长。
一个人能放下已有的成就,进入一个陌生的行业,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郭存勇坦言,退出家具市场,每年损失上千万元。但非遗馆的打造需要资金投入,为此我干脆卖了老家永州一个4000余平方米的厂房。但每个人都有一个梦,为了心中的非遗梦,我觉得这些都不重要
找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200多位非遗传人又是怎么找到的呢?
邓运姣介绍,为了寻找非遗传人,我和老郭不仅走遍湖南14个市州寻访传人,甚至还远赴贵州、江苏、广东等地。开始许多传人都不愿意来,我们一起耐心劝说,一次不行就多次上门。出身邵东的泥书技艺传承人刘上四,拥有一项绝活——用泥巴和桐油做原料写字,字体优美牢固,百年不掉。凭借这门好手艺,刘上四的祖辈给祠堂写字做匾,日子红火。后来祠堂渐失,凭手艺糊口越来越难,我们找到他时,刘上四早已改行卖漆。为说服他,老郭先后跑了三次,如今刘上四不仅全家入住了长沙,还在长沙买了房。慢慢的,越来越多的传人来到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