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一道旨意,放在朝堂上,只是薄薄的一张纸,落到实处,却足以影响万千人的生活。
朱由检的诏书传到两淮各地后,当地原本动荡的情况,立刻平息下来。
那些靠着漕运过日子的秀才和童生,本来就没有造反的意思。
他们闹事,只是想要点好处。
现在朝廷出钱,雇他们教育漕工识字,他们也就安分下来。
至于两淮百姓,倒是心情复杂。
漕赋虽然主要落在江南百姓头上,但他们两淮百姓,也不是完全就能置身事外。
实际上运河两岸,多多少少都要负担一些漕赋。
现在漕运被废,他们虽然有损失,但也有收获。
朝廷又下旨免了他们一年赋税,于是百姓也偃旗息鼓。
至于从运河中获取利益的乡绅和官员,他们心中还是极为不满。但没有百姓和读书人的帮衬,光凭他们自己,可没办法把事情闹大。
两淮的读书人一边南下,一边议论着朝廷的政策。
一位秀才笑着说道:“陛下让咱们去教育漕工,也算是大兴教化,这些年朝中总说陛下重武轻文,我看这话就说错了。”
吃人嘴短,拿人手短。朝廷出钱请他们讲学,他们自然就说陛下的好话。
而且萧何做事极其有章法,他知道,要是一开始就招募读书人下南洋,肯去的人绝对不多。
所以在一开始的诏书里面,他压根不提这事。只是让读书人到杭州集合,在当地教化漕工。
等到了杭州,朝廷又会开出高薪,让这些读书人喜欢大手大脚花钱,同时荒废学业,没办法参加崇祯四年的科举。
到了这时,朝廷再给出后续的优待政策。到时,肯跟着移民下南洋的秀才,一定有不少。
萧何虽然没有听说过温水煮青蛙的故事,但玩起这套路来,却一点不生疏。
秀才们一路南下,到了杭州时,发现此处已经设立了不少学馆。
朝廷的诏令提前发到了魏藻德手里,杭州本就是富庶之地,于是魏藻德大手一挥,就先把学馆建好。
经过这一个多月,漕工们已经接受了现实,知道他们只能下南洋,所以也老实起来。
现在又有秀才们来给漕工们讲之乎者也和君臣父子,魏藻德更是放心。
他亲自去迎接秀才们:“有诸位相助,相信漕工们一定会知书达理,通晓儒家经典,也知道忠君爱国的道理。”
秀才们纷纷行礼:“我等一定尽心竭力。”
魏藻德是科举正途出身,这些秀才哪里敢怠慢。
魏藻德听完秀才们的话,轻轻点头。
他把心思从漕工们身上挪开,开始为组织他们下南洋,进行准备。
这下南洋的第一站,当然就是小琉球。
小琉球虽然与大陆相隔不远,但海峡中洋流湍急,普通海船难以通过。
所以过去千余年间,中原移民都很少过去。
但毕竟经历那么长时间,移民再少,日积月累之下,数量也较为可观。
而且数十年前,尼德兰人和西班牙人先后来到小琉球,在当地经营势力,开垦了不少田地。
有了这些基础,再向小琉球移民,就事半功倍了。
魏藻德招来锦衣卫千户,开始打探小琉球的具体情况。
千户道:“魏知府,几年前,朝廷请葡萄牙使臣佩德罗,招募了一批洋人工匠北上。”
“这几年中,我们锦衣卫在这些洋人里,也发展了下线,我们曹督工从中挑选了几人,命他潜入小琉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