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龙南下的事情,在朝中没有引起什么风波。
大多数官员的目光,还是停留在清查两册之上。随着几家勋贵们认输服软,顺天府的清查工作,顺利推行下去。仅仅这一个府,就查出了六万多隐户,另外还有大量土地。
朱由检看着刚画出的鱼鳞册,随手将他往书案上一扣,对着御书房中的大臣们说道:“朕虽然早就知道,这田地问题积弊已深,却没有想到如此严重。”
几位大臣对视一眼,都不说话,静静听着皇帝发牢骚。
朱由检站起身来,在御书房中转了起来,同时说道:
“这把上等的水田,修改成盐碱地,也就算了。可把这山里贫民的田地,都登记成上等的良田……地方官的眼睛都瞎了吗?”
“走出他的县衙看一看,就是读书读傻了的书呆子,也能分清平地和山地的区别吧?”
见皇帝越说越生气,萧何劝道:“陛下,这事情,其实就落在积弊这二字上!”
朱由检听到这话,不由得开口问道:“此话从何说起?”
萧何拱手道:“陛下,我大明税收早有定制,按着鱼鳞册收粮税,按着黄册收人头税和发徭役。”
“对于地方官来说,只要按着鱼鳞册上的数字,交足了朝廷所需的税收,他考评就是中上。既然如此,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他又何必一查到底?”
“孟子有云,为政不难,在不罪巨室。地方的县官若要清查田地中的问题,当地的乡绅一定会捣乱,发动贫民抗税。”
“到时候这地方官自己完不成缴税任务,官声也坏了,哪里还能有什么好评价?”
听到萧何这段话,朱由检抬起头来,他目光扫过御书房中的官员,见出自大明的官僚们都低头不语,只有自己通过系统招聘来的人,才一脸正色,根本没放在心上。
朱由检心中叹了口气,想到:这事情牵扯广大,绝不是简单的善恶好坏就能说清的。若非是萧何乃是通过系统招聘而来,对我忠心耿耿,自己又置身事外,恐怕也不会告诉我。
穿越这几年,不仅是朱由检改变了大明,大明也在改变朱由检。
让他再像刚穿越之初那样,遇事不决就大开杀戒,用刀子来解决一切问题,他也做不出来了。
何况这地方官不愿意得罪本地大户的事情,又不是一县一州的事情,他朱由检还能杀遍大明的士绅吗?
他微微摇头,把此事放到一边,转过头对户部尚书说道:“户部,此次清查出来的人口,有六万多人,朝廷都要如何安排?”
户部尚书刚才听到萧何的劲爆发言,本来还在用心装哑巴,他听见皇帝叫他,还心中一苦,以为皇帝要与他讨论这事情。
正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听见皇帝只是与他讨论隐户的事情,于是他如蒙大赦,长出一口气,说道:
“陛下,不如还是照着过去几年的方法,从中挑选精壮,编入军中?”
“这六万多隐户中,除去老幼妇孺,总还有一万青壮。”
听了这建议,朱由检连连摇头。过去几年征兵都是有用的,现在大明对外的战线在几千里之外,没必要再新招几万大军。
何况朝廷的银子也不是无穷无尽的,花在养兵上,那么干其他事情的银子也就少了。
户部尚书见皇帝摇头,心中一喜,他作为文官,其实也不愿意看见皇帝穷兵黩武。
于是他又提出了一道建议:“陛下,何不把清查出来的土地,分给这些人?”
“这查出来的土地,虽然优良中差各有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但以粮食产量计算,也大致等于三十万亩的旱地。若将它们分给这六万多隐户,一人分到五亩左右的地,也能维持生计。”
听到五亩这个数字,御书房里面的文官都来了精神,纷纷拱手道:“臣等请陛下均田!”
朱由检听完,沉思片刻,还是摇头道:“这一人分个五亩地,能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