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这边刚刚回宫,司马懿也回到自己府上。
他进门之前,向四周望了一眼,见没有生面孔,突然摇头一笑。
他身旁的管家见状,小心问道:“老爷,您这是看什么呢?”
司马懿说道:“刚才我陪王伴驾,路上皇帝突然召唤出几个探子来,向他们询问了不少事情。”
“我见那几个探子虽然脸生,但说起我身边发生的事情,倒说得头头是道。”
管家听到这话,也看了一眼周围,然后才说道:“老爷,咱们府中一直没招过什么杂役啊。”
“想来那些人,不会出自咱们府上。”
司马懿轻轻点头:“或许他们是潜伏在来宗道的府上吧。”
来宗道久经宦海,家里杂役不少。若是皇帝派出的探子,偷偷潜入他家,目标倒是会小上许多。
说完这话之后,司马懿也不纠结,转身回到府中,同时告诉管家:
“陛下已经准许我出京,你先收拾一下,等圣旨下达,吏部那边流程走完,咱们就立刻上路出发。”
那管家轻轻点头,亲自做起安排。
等一切都打点好之后,他才回到自己的房间,轻轻关好门窗,拿出一张纸条,在上边写到:
“东厂新招忍者,颇有本事,我竟也未能发觉,特此告之督公。”
写完之后,他在纸条下方,留下了锦衣卫独有的暗号。然后才走到院中,把纸条随手一弹,不知道扔到哪里去了。
短短几天之后,这纸条就飞渡万水,送到了江南。
一个锦衣卫端着一堆小纸条,小跑着来到曹化淳身旁:“督公,京里的消息。”
曹化淳接过后,仔细看了起来。
许久之后,他才摇头笑道:“这王承恩倒是有些本事,当年咱家居然没有看出来。”
明朝内廷分为二十四监,所有太监都隶属其中一个。
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司礼监,曹化淳和王承恩就都出自这里,二人自然也见过。
尤其是曹化淳在朱由检登基之后,隐隐成了宦官之中第一人,其他小宦官都来走他门路。这王承恩自然也去讨好过他。
曹化淳说道:“当年我还在京中时,想要培养几个孩儿,想着万一我哪日离开京城,他们也能照应一番。”
“哪知道这些人都没有出头,反而是让王承恩占了这先机,甚至把东厂都给开起来了。”
曹化淳说到这里,虽然面无表情,但心中却微微一叹:“看来陛下倒不仅是防备着大臣,倒还在防备着我呢。”
“这魏忠贤自己胡搞,倒是把我们这些后来人的路都给堵死了,稍微有点权力,皇帝就不放心”
只是他却不知道,朱由检提拔王承恩,倒不全是为了制衡曹化淳,更是觉得此人忠心。
毕竟在历史上,大家是一起到老歪脖子树一日游的“交情”。
这时,门外有人说道:“曹公公,那些茶商又来求见了。”
听到这声通报,曹化淳皱起眉头:“这帮人怎么还没完没了了,真当咱们没脾气?”
大明征服蒙古以后,如果说晋商受到的打击,是交易中心转移,从他们熟悉的口外,转移到更东边的避暑山庄。
但对于江南一带的茶商来说,那可就是灭顶之灾了。
自古以来,中原王朝和草原上贸易,都是用汉地生产的铁器、茶叶等物,换取草原上的马匹牛羊。
现在朝廷可直接从蒙古诸部落中,征调牲畜,于是这贸易的规模就大大减小。
北方的商人同行,靠着天时地利,倒还能做些买卖。
但是江南的茶商们可就没有这个好运气了。
这买卖越来越难做,他们自然要另寻出路。
这些茶商等待府门之外,许久之后,见仍然没有人出来。
他们为首那人,从怀中摸出一包银子,递到门卫手中:“劳烦这位大人再去通传一声,请曹督公见一下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