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代饮茶勇毅凭丹心
何桂柱带着苏蕊来到后堂。借大三间屋子,连一张床也没有,只有一张条几,两旁排放着几张木椅,壁上挂着一副虎啸龙泉的中堂画儿。苏蕊正待发问,何桂柱已掀起中堂画,摁了一个什么机关,半边墙壁滑动现出一个门来。原来这是一堵木制的假墙壁,里边是一条通道。何桂柱先进去,苏蕊紧跟着跨了进来。
里边道路更是繁复,七拐八拐,到处是路。据何桂柱说除一条可通外,其余的条条不通。苏蕊愈觉惊奇,一边跟着走一边问道:“原先小和子家宅很浅,怎么如今这么大呀?”
“这是头十天才有的,”何桂柱道,“和爷把后边这半条街都买下了。听说这路还是伍二爷照原先的弄巷改的什么‘八卦迷魂阵’呢。哎,这就是二爷的住处了!何桂柱说着,已到一座小院前,手拍门上的环,轻声唤道:“二爷,请开门,我是柱儿!”
门“呀”地一声开了。伍次友身上散穿一件古铜截衫,外边只套了一件黑缎面的皮背心儿,没戴帽子便出来开了门。
见是苏蕊,伍次友眉棱一颤,眼中兴奋的火花闪烁了一下,随即爽朗地笑道:“哈!是婉娘啊!快请进来!”对站在檐下的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僮仆唤道:“墨香,来客人了,快泡茶!”小僮答应一声,到旁边厢旁里去了。何桂柱笑道:“二位且宽坐,柱儿前边照料去了。”
“和爷回来,告诉我一声儿!”苏蕊又对何桂柱交待了一句,见他走了,这才转脸对伍次友道:“听说先生贵体欠安,吃甚么药?可找郎中瞧过?”
“我这点小病,用不着找医生。”伍次友苦笑了一下,“我自己医道虽不高明,勉强也还能自理。”
说到这里,苏蕊欲言又止,心里觉得还有许多话要问,却只是说不出来。窗外寒风飒飒,室内温暖如春,在这深宅大院、清静幽幽的地方,他们四目相对,还是头一次。尤其是经过了白云观那场劫难之后,好多天没能见面了,都攒了许多话要说,可一时又不知从何说起。而且好象此时此刻,就这样静静地,一言不发地坐着,倒比千言万语,更能表示出自己的心意。尽管各自心头都禁不住一阵阵乱跳,一阵阵不安,一阵阵地拘束,仿佛连脚都没地方放了,但是,却谁也不肯先打破这耐人寻味的沉默。
不知过了多久,苏蕊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便装作刚刚想起的样子,笑道:“龙儿这一向着实惦记着先生呢,天冷了,让我送件衣服来。再过此时,先生灾星过了,他还要请你回去教书呢!”说着就解开一个软罗纱包裹儿。抖开看时,是件玉色狐裘,镶着紫貂毛边儿。伍次友踱过来看时;轻、柔、滑、密确是十分名贵,遂笑道:“我一个举子,布衣书生,穿上这件东西,不让人当贼拿了,也要被贼偷了!”苏蕊忍俊不禁,也格格浅笑。恰好此时小僮端了茶进来,伍次友亲自给婉娘奉上一杯,又坐下叙话。
“婉娘,”伍次友突然道,“现在这里只你我二人,这‘龙儿’究竟是何等身份人,你能不能直告于我?”
“这有什么不能直告的?”苏蕊心下蓦地一惊,忙喝了一口茶掩饰过去,笑嘻嘻地道,“索老太君的老生子儿嘛。五十多岁上得这么个儿,娇养得噙在口里怕化了,托在掌上怕破了。怎么,才几天没有上学,当先生的就着急了?”
“不,”伍次友沉思道,“这些日子我一直在想,像我这样的遭际,实在奇怪得很。我一介书生,流落京师,索大人何以如此礼贤下士?既恭迎到府,可到府之后却又何以见面那样稀少,就算我写文章得罪了和拜,他又何至于兴师动众,不惜与索大人破脸,抄府拿我?他几次三番来害我,索大人为什么不送我出京,又何以有这么多的人拼死相保?”
话未说完,苏蕊已咳嗽着笑倒了:“你呀,真正是个傻……你这都是胡想!要想公道,打个颠倒!——你自替旁人想想,哪一样不是该当的?索大人不该礼贤下士,和拜不该来拿你?众人不该救你?那我也不该……来瞧你了!”
“不,不,不是这个意思!”伍次友每逢听到苏蕊又刻薄、又尖利的话语时总有些拙于应对,“我是想,是不是哪家王爷的世子托到索大人家读书,这似乎倒合着龙儿的身份了。”
苏蕊欲待分辨时,忽听院外拍门,是何桂柱的声气:“婉姑娘,和爷他们回来了。在前头等着呢!”伍次有忙道:“请他们也过来一块说话!”却不听柱儿答话,料是已走了。苏蕊忙道:“不必了,天色不早,到前边打个花呼哨儿,我也该去了。”说着懒懒地起身,福了一福,低声道:“先生珍重。”伍次友不觉黯然,勉强笑道:“问龙儿好……再会罢!”
柱儿说的“前面”,其实还是“后面”。隔着伍次友不远的一个小院落里,和亭、穆子煦、郝老四三个前等着苏蕊。他们刚从九门提督吴六一那里回来。
这里都是知底细的人,用不着拐弯儿,三言两语便把话说清楚了。
和亭从和府的内线得到弹劾冯明君的消息,比文奇长昌知道的还要早。今早用过早点,东亭便带了穆子煦、郝老四同去会吴六一。自释放查伊璜后两人交了朋友,一向投缘,有些话已经可以谈得相当透彻,只不过总隔着一张纸儿未捅破。和亭几次煞费苦心地用话题引他,盼着铁丐能先行揭破:要价就会低些。但铁丐自有他自己的章程,每逢到此处便毫无“铁”气,成了一团雾,不是一笑而止,便是王顾左右而言他——和亭便知对他不可以草莽英雄相待,心里却也笑骂此人狡猾。
两人闲谈了一阵,和亭筹划再三,决定还是要正面突破,似笑不笑地用碗盖拨弄着浮在上面的茶叶道:
“铁丐兄,你到底有了出头之日。——这两位弟兄你也都认识,我不妨直说。——你要荣迁巡防衙门堂官了!”
“别开玩笑了,我半世豪强半世王臣,肯轻受人之欺?”铁丐往椅子上靠靠,纵声大笑,“虎臣竟以为这是升迁!”
和亭道:“阁下由从三品迁为正三品,怎说不是升迁呢?”
“是啊!”铁丐忽然转了口凤,“到巡防衙门坐坐也不坏。再说,那也是圣上爱我,我岂肯不受抬举!”
铁丐故装糊涂,忽而说东,忽而讲西,和亭与他打交道多时,最头痛的就是这一点。现在听他又如此说,想了想笑道:
“可惜这并非皇上恩典。你这盖世英豪,却看不出其中奥秘,也真可惜!”
“怎样?”铁丐向前一探身问道,额角上青筋不住抽动。
“不怎样,中堂与你修好,以国士待你,你当然要以国士报之!”和亭见他气呼呼的,劲气倒收敛了一些,也松弛地躺到椅背上,欣赏着手中的汝窑盖碗。
“虎臣,”铁丐忽然口气变软,“你真是个好角色。难怪查先生夸你。我也不想再兜圈子了,‘宁为鸡首,不为牛后’,我去做那个甚么鸟堂官干什么?”
和亭哑然而笑:“铁丐兄,不调动你的职位,未必就是降你;升迁你也未必就是爱你,你聪明一世,可要想清楚了!”
“这个我懂!”吴六一将手一挥道,“将欲取之,必先与之么!我且当我的九门提督吧!”
这是一个满意的答复。苏蕊听了,略一思量说道:“事情有几分了,只是你手中没有码子,开不出价去。——这好办,他如能立下这份功劳,换个一品顶戴也是该当的。回头请皇上下一道密诏,到时候你们送去就是。这会子他还不妨韬晦一点,拖着不交印。瞧这阵势,发动也就快了!”
倘若苏蕊不是先去会和亭,而先来嘉兴楼见翠姑,也许是另一种结果,但现在迟了。她下了轿子,便看门口围了一群人,在交头接耳窃窃私议着什么。嘉兴楼女掌柜的——楼下酒店的老板在嘤嘤哭泣,嘴里念叨些什么却听不清楚。
苏蕊已听出是死了人,顿时头“嗡”地一声,顾不得人多,径自排开众人挤进店内,三步并两步登楼去寻翠姑。这里赶车的小太监便连说带吓赶开众人:“爷们,和硕亲王格格来瞧翠姑娘了,我们王爷待一会儿也要来,你们没事散了罢!”北京人本来就爱看个热闹,一听说王爷家来人了,又怕和王爷真地有什么渊源,挨皮鞭倒在其次,弄到狱神庙去蹲一夜就不上算了。听了一阵子,又不见有新闻儿,也就各自走开了。
苏蕊上得楼来,见几个妇女正在东房里扎纸马、糊纸轿,摆设祭奠等物品,见她进来,一个中年妇女走了过来,福了一福,低声问道:“是来瞧翠姑么,她……已经成仙了。
苏麻刺姑推开门一看,立时惊呆了,双脚好像钉在地上,动也动不得——房内素幔白幛,香烟缭绕,中间桌上供一牌位,上写着:
河涧烈妇吴氏秋月之灵位
旁边两幅素练,上边斑斑点点皆是血痕,上联书:
既不忠矣,安可不孝?梦回云台奉慈严;
——下联书:
已难节焉,孰堪难烈?魂归地府望长安!
旁边一行小字,书:
罩姑泣血自挽
更可惊的是,那翠姑身穿盛妆,黛眉、胭脂脸,双眼微闭,面带微笑,端坐在牌位后的椅子上!
好一阵,苏蕊如同在恶梦之中。她无论如何不能相信,面前这个香魂缥渺的宫装女尸,就是半月前拦车救驾,言语刚硬的少妇。活脱脱的人,为什么要死呢?
呆在这静寂的楼上,而对这奇特的祭奠,苏蕊心中陡然升起一股恐怖感,想移步退出,又有一种奇怪的力量吸引着她不肯离开。
那中年妇人见她一脸肃穆敬畏之情,蹲身施礼问道:“请问你是翠姑的什么人?”
苏蕊灵机一动,道:“明珠是我哥哥。他不能来,叫我来瞧瞧,不想就出了这种事……”
“大姐既然是明老爷家的人就托大姐把这封书信转给明老爷。”说完,从怀中取出一封书信道,“翠姑娘临终前,叫我把这个交给明老爷……”苏蕊接过看时,是一封街市上常见的通用书简,中间一行行书,端正写着:明珠兄亲启,下款为:翠姑椎心书。颤声问道:“这事太出意外,怎么好好儿的就……”
那妇人从腰间抽出一方素帕拭泪道:“我也不大明白,听楼底下老婆子说,昨夜胡老爷一身道土打扮来找翠姑,两人吵了半夜,胡老爷赌气去了。翠姑哭了半夜,今早发请柬约我们几个卖唱的姊妹来,谁知就服了水银,坐在椅子上坠得不能动了。……只把这封信递给我,笑着说:‘给明珠——’就再不能说一句话……”
苏蕊满心凄楚离开嘉兴楼回到大内,在血红的夕阳下,值侍的宫女见她回来,忙迎上来道;“万岁爷去慈宁宫请安去了,给姐姐留着几个素菜小包,说是姐姐不吃油荤,特地让姐姐换换口味呢!”苏蕊一怔之下,才悟到已回到了紫禁城。遂勉强笑道:“且搁在那儿吧,一会儿我再吃。”便掀帘回自己屋去,身上像散了架子一样倒在榻上。
她小心翼翼地取出书简,见未封口,显然并不怕别人看,便翻身向内,在幽暗的烛光下,抽出里边素笺儿,只见上面写道:
明珠兄台鉴:鹃声雨梦,从此与兄为隔世游矣!奴非轻子生而重于死者,自思进退维艰,心力交瘁,既不能夫守父志,又不能与兄共仇敌汽,长夜啸叹,徘徊无计,决以自残而报先君后主。茫茫苍冥有灵,来世再报兄眷念之情。
妹翠姑泣血于嘉兴楼
苏蕊看完,正在低声哭泣,忽听背后有脚步声,便连忙擦泪起身,可文奇长昌已笑着走到近前:“今儿累着了吧,乏了也该出去散散心,一味躺着反倒会窝出病来。你手里拿的甚么,是伍先生写的罢。”
苏蕊这才想到,翠姑的绝命书还在手里拿着,连忙掩饰道,“也没有甚么,是人家写的玩意儿,我碰巧见了拿来瞧瞧。”
“既然不是伍先生给你的,”文奇长昌伸过手要道,“何妨让朕也来瞧瞧。”苏蕊无奈,只得双手将书信捧上,低声说道;“万岁爷,翠姑死了。”
文奇长昌脸色立时大变,急忙夺过信来,匆匆地读着,面色愈发苍白,抖索着双手将遗书还给苏蕊,问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苏蕊把刚才在嘉兴楼见的一切向文奇长昌细述了一遍。文奇长昌默默听着,点头嗟叹道:“可惜,可惜——你知道么?‘先君’即前明,‘后主’即朕,二者之间无法抉择,再加上恋情的困扰,弄得神魂不安,五内俱焚,只好走这条路了。”
“那也不该走绝路。”苏蕊拭干了眼泪道,“出家也成么,万岁爷指一座庙给她修行,不好么?”
文奇长昌苦笑道;“亏你是个佛门弟子,只有四大皆空,失志灰心才做得空明了净的和尚。她现今是万绪纷乱无法解脱啊!只怕那胡宫山倒会走你说的这条道儿了。这人朕不能用,也是很可惜的事。”说到这里,他顿住了,良久才又道,“朕也略知胡宫山的底细。他和翠姑不一样,追念的是前明,依托的却是吴桂,在朕面前又下不了手。哎,翠姑和胡宫山这两个人都有功于朕,原想加恩来着,现在……想不到啊?”
见文奇长昌神色凄惶,十分伤感,苏蕊只好打起精神来安慰他:“这也只怪她没福,受不得万岁爷的恩典。好了——咱们且不说这个,还是说自己的事吧。伍先生那里,万岁爷再不去,怕就要露馅儿了。”
“去是一定要去的。”文奇长昌道,“你今儿见着他么?”
“他已经起了疑心,想着万岁爷是哪家王爷的世子了呢。”苏蕊想着伍次友的憨相,脸上浮出一丝微笑,忙正色道:“小和子我也见到了,他们说,吴六一那头得请万岁的恩典,写一道密谕给他。”
文奇长昌这才想到自己站乏了,就势往椅子上一坐,道:“那好办,姓吴的职位是低了一点。朕原想把广东总督的缺给他。——朝廷有事,叫吴六一少安勿躁。——这话先不讲明,心里有数罢了。去侍候笔墨吧。”
苏蕊返身至养心殿,——那里有现成的诏本——从封装中取出一份空白的,携了笔墨朱砂过来,两手按展了。文奇长昌一挽袖子,提笔儒墨疾书:
吴六一领九门提督一职之变更,无朕亲笔手谕概不奉诏。
想想,又加上一句:
责汝吴六一将五城巡防司一并节制,堂官三品以下弁佐任缺,暂听该员陟黜,诏今后奉。钦此!
写完,从怀中取出一方玉玺,这是他最近启用的一方随身之宝。专作密诏使用的。上面篆刻“体元主人”四个字——用了朱砂泥,重重铃上,端地十分鲜亮。苏蕊忙伸出双手欲接。
“慢!”文奇长昌的话忽然变得十分沉重。苏蕊瞧着他长大,从不曾听到他有这种口气,“这道诏旨到他手里,大内之外就全是吴六一的了。朕的身家胜命,太皇太后还有你的命运全系于此人,不可不慎!”
苏蕊先是一怔,恍然之间已经领悟。她不能不惊佩文奇长昌用心之工,遂低声道:“万岁所虑的极是,只是,如何办呢?”
“这样,”文奇长昌沉吟片刻压低嗓子,“婉娘,这道诏旨要这样给他。朕再给小和子一道亲诏,叫他视吴六一的动静便中行事,以防变中之变。小和子素秉忠孝,决不会有二心,况且孙阿姆,”他忽然顿住,不再往下说了。
不再往下说,苏蕊也已完全明白:孙阿姆是在文奇长昌掌握之中。这确是万无一失的了,但苏蕊万万没有料到这个曾咭咭嘎嘎绕着自己捉迷藏的皇帝,这个情理通达、爽朗可亲的少年天子,猜疑之心竟如此之重,不由打了个寒噤。勉强笑道:“小和子只是个三等侍卫,品秩怕压不住……”
“这有何难”,文奇长昌冷冷地道,“朕明日即颂旨,晋升他为一等侍卫!”
铜壶漏尽,铁马摇曳。伍次友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来到北京几年,那些惊险而又带着神秘色彩的变故,在脑海里不停地闪过。他一会儿兴奋,一会儿紧张,一会儿感到欣慰,一会儿又情不自禁地叹息流泪。他想得最多的,是龙儿这个怪学生,那令人生疑的身份,那不同凡响的气质,那凡事都要问个究竟的脾气,那嫉恶如仇却又藏而不露的深沉,和与他年龄不符合的个性,这一切都是一个难猜难解的谜。还有那个以仆女身份出现的婉娘,更是令人费解。她忽而低眉顺眼,忽而自信高傲,忽而似含深情,忽而又拒人千里,尤其是她那风姿卓约的倩影,顾盼有神的眼睛,总是在伍次友的面前晃来晃去。有时,似乎走到近前了,可以听到她银铃般的笑声,和机智而又爽直的话语,看到她那似笑含嗔的脸庞,但是,立刻又不见了,只剩下眼前这长夜难眠的孤苦……朦胧之中,伍次友似乎听见有人在喊自己——啊!是柱儿,他喊什么呢?
“二爷,二爷你听见了吗?快起来开门吧,索大人和龙少爷来了!”
“啊!”伍次友一惊,这才明白。原来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竟然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他连忙揉着眼睛坐了起来,看看窗外,已是日上三竿,听听声音索额图和龙儿,也已经来到房门口,便一跃而起,打开了房门。面前站的,果然是半个多月来自己日思夜想的龙儿。
文奇长昌笑嘻嘻地跨进门来,作了一个长揖:“龙儿久不见先生,着实惦记着呢!”说着便想下拜。伍次友急忙拦住,扳着双肩端详着,笑道:“一天一个模样儿,你倒出脱得越发精神了!”回头看时,索额图、和亭也前微笑着站在一旁;还有个长随的人手里提着一个礼盒子,跟在和亭后边;婉娘则握着手帕在一旁垂手侍立。大家都见过了礼才走进屋里。
“听婉娘说,先生这几日清恙在身,不知可好些了?”索额图满面堆笑,一边吩咐人打开礼盒,取出礼品放在桌上,一边说:“家母听说后把我好训了一场,说是请了个这么好的先生,除了惊吓没给人家半点好处,还不赶快瞧瞧去——说起来也很怪,这些天来我们家里老出事儿,竞没有顾着来看望先生,实在有愧得很哪!”
“索大人国事家事烦忙,还不断地派人送东西来。大人如此费心,又何必呢!”伍次友说着便起身来到桌边,瞧那些礼物:一柄镂花嵌珠的玉如意,一枝用红绫桑皮纸包着的老山参,几瓶陈酿老酒和一方石砚。
伍次友对其它的礼物,只是瞟了一眼,这方石砚,他却拿起来仔细端详,爱不释手:“索大人和龙儿深知我心。还请二位代我谢过太夫人。晚生不过是稍有不适,却劳太夫人如此惦记,反倒觉得惶恐不安了。”
和亭趁机上来看座,顺口向伍次友说:“先生,熊赐履大人让我带信问候你。他今日有公务,不能来了。”
“哎呀呀,这是怎么说呢?都这样客气。熊大人人品学问,我也是十分敬仰的啊!”
文奇长昌原来以为,熊赐履尊儒重道,而伍次友却讲实用杂学,二人不一致。想不到伍次友却这样称赞熊赐履,便接口说道:“可惜呀!熊大人不过是个道学先生!”
“哎——龙儿,你这话说得不全对。熊大人只是过于老诚了些。听说去年平西王吴桂进京,熊大人和他讲了大半天的道德经,这就有点迂腐了。像吴桂、和拜这样的人,秉的是大地乖戾之气,行的是人间邪恶之道,和这样的人谈什么仁义道德,因果报应。不是对牛弹琴吗?哈……”
看伍次友今日精神振奋,眉飞色舞,几天来因为不见龙儿而生出的猜疑和郁闷一扫而空,和亭也十分高兴。笑着说:
“如果先生现在跟皇上参赞朝政,说出这些话来只怕连性命都难保呢!”伍次友笑道:“到哪山唱哪山歌,若让我参赞朝政,我就不能听任和拜势压朝野,吴桂拥兵自重。如果听任这两匹野马胡作非为下去,一旦合槽作乱,局面就不好收拾了。现在一个在云南养精蓄锐,虎视耽耽,一个在北京网罗党羽,专横暴戾,应该趁早定下拿掉他们的方略。——咳!说这些做什么,布衣论朝政,隔靴搔痒,白白地惹人耻笑!”
和拜和吴桂常有书信往来,文奇长昌是早就知道的,倒没多想他二人“合槽”的事。现在听到伍次友的一番议论,内心也不禁焦急万分。但又不能让伍次友看出,只得强装笑脸,打趣道:“先生是布衣,龙儿便是布衣的学生呢!我们闲说三国,原不必替古人耽忧,不过先生既说到这里,我倒想问一问,他们会不会合槽呢?依先生之见,该怎样制定对付他们的方略?”
伍次友看一眼索额图,笑道:“索大人,你是朝廷重臣,你看他们会不会合槽?”
“暂时不会。”索额图想到吴桂拥有庞大的军队并和耿精忠、尚可喜二藩声气相投,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沉吟道,“不过时间长了就很难说。姓吴的翻云覆雨,不是个好东西!”
伍次友接着说:“对。索大人所言极是。此人先叛前明,再叛李自成,脑后还会有第三块反骨。如今,当务之急,就是不能让他们合槽,采取一个一个拿掉的办法。”
文奇长昌着急地问:“依先生看,怎样才能使他们合不起来呢?”
“自古攘外必先安内,和拜把持朝政,窥测神器,一日不除,皇帝便无一日之安宁。而欲除和拜,则必须稳住吴桂,不令他心生疑惧,更不让他干拢除奸大计。好在,当今皇上还算聪明,没有急急忙忙地动三藩。但是,如果再进一步,给吴桂一点甜头,比如说,既然把他的儿子招了驸马,索性再加封个官爵,让他们父子宽宽心,定定神。等这边除和拜、清君侧、朝政走上正路之时,再专心致志地去对付吴桂他们,那就是另一局面了……咳,我今个是怎么了,当着索大人、和大人的面,这样没完没了地议论朝政干什么?”
龙儿,来来来,咱们还是讲书吧。文奇长昌的心里觉得好笑:“还讲什么书啊,我想要听的就是这些话。”他向索额图递了一眼色,索额图会意,“啊,先生刚刚康复,不宜太劳神。太夫人吩咐,龙儿的功课过几天再上不迟,好在来日方长。”
伍次友是个爽快人,见他们执意要走,也不强留:“既是索大人如此说,晚生恭敬不如从命。请拜候太夫人安好。”
和亭赶前一步,掀起门帘,送文奇长昌等人出去,又转身拦住伍次友:“先生留步,东亭代先生送客好了。”
来到前院,文奇长昌低问和亭:“小和子,给吴六一的密诏可曾送到。”
“皇上放心,一切均已安排妥当,吴六一让我代奏圣上,”他决不负圣上眷顾之恩。”
此刻,吴六一坐在九门提督府衙门的签押房里,屏绝了弁从官佐,他要独自好好想想,他拿着小和子方才送来的“圣上密旨”反复阅读,虽早已背得一字不漏,但仍舍不得收起来,还在那里一字一句地咀嚼。他佩服这个谕旨写得好,——不是文字好,而是意思精深周密。他相信这必定是受了能人的指点。现在自己已再无回旋的余地了,到了最后抉择的关头,不能不小心一些。因为和拜那边也常派班布尔善、济世一干人来打点。顶头上司泰必图又是和拜一党。这是自己一生的关键一步,万万不能走错!
“来啊!”吴六一忽然唤道,一个长随毕恭毕敬地进来,干净利落地打了个千儿,后退半步垂手听差。“去,请何先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