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徭役事了
看着自家兄长眼里的期盼之色,陈平没有一点卖关子的心思,而是将手中刚刚得授的吏服和束冠递给陈伯。
“兄长,平如今非但有着茂才之身,更是得县令青睐得授令史之职,日后可称得上一声秦吏了!”
陈平刻意提高了嗓门,即便他的性格并不是喜欢张杨的脾气,但今日却不得不为陈伯高调一番。
“善!大善啊!”陈伯老泪纵横,虽然躬耕大半辈子的老农不知道什么是令史,但听到陈平说县令青睐便已然足以心安。
陈平看着陈伯黝黑苍老的面庞心中不由得一酸,明明是三十多岁的年纪,自己哥哥却长成了五十岁的相貌。
“兄长莫要如此作态,正值年关佳期得此良职更应欣喜才是,怎能如此!随平去坊市置办年货!”
陈平将陈伯佝偻的腰杆硬生生挺直几分,一手牵着陈安,一手拉着陈伯便向着西边坊市而去。
只是这天下间的黔首并不都似陈伯一般有个才智过人的兄弟,更多的还是苦苦挣扎在生存之间,甚至过年也回不了家。
“都拿好尔等的三尺券,若是因遗失三尺券而及不上此番徭役受罚,可休要怪乃公未曾提醒尔等!”
刘邦在一众征夫前大声呼喊,警示他们拿好所谓的“三尺券”,众征夫都是纷纷摸向腰间怀中等隐秘部位,确保万无一失。
也不怪刘邦和这些征夫对这“三尺券”如此重视,实在是因为这三尺木牍便决定了他们此番徭役的评定。
“三尺券”就是徭券,是秦代每年征发徭徒时必须准备的凭证,乡啬夫和里典按照徭券来征发徭役。
只要是一天以上的徭役,都要按月在券上记录每人行徭的月份和天数,并且写明“都发”还是“县请”。
秦代的徭役分为两种,一种是整体性、大规模征发的徭役,这种叫“都发”,一般不会轻易动用,
除非是给嬴政兴建陵墓,抑或者是有大规模的水利工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这种情况才会实施。
另一种叫“县请”,是在一些特别情形下,县在向上级请示之后再兴发的徭役,规模比较小。
但是不管哪一种徭役,徭券都是必须准备好的,其上书写徭徒的爵位、里名和姓名,还要登记上徭徒子女人数以免其无人抚育。
总而言之,秦代的徭役征发制度是相当完备的,不仅有事前核算徭期和人数的“程功”,更有严格的纪律处分。
若是官员程功不准,导致发徭途人数不足或者天数超出,便会受到“不察”的苛责,处罚相当严厉。
更是有专门的《徭律》来规定其中的大小细节,甚至若是路途过长,都要从官府抽调牛车进行徭徒运输。
虽然秦朝给人的印象一向颇有残暴,但秦律中对于宝贵的人力资源还是颇有体恤的,除非皇帝亲自下令增加徭役。
刘邦眼见徭徒们都一脸严肃地确认好徭券无误,也是放下大半心来,毕竟他才是这次押送徭徒的直接负责人。
若是这些徭徒们在路上出了什么差错,他这个泗水亭长是决计讨不了好的。
一群徭役走在咸阳的大街上好奇地向四周张望打量,他们可是第一次来到这天下京畿之地,自然看什么都新鲜。
但很快徭役们就被刘邦领到了此行的目的地,少府官寺。
因为本次征召的徭役目的是为了给少府工坊补充劳力,所以刘邦交付的对象自然是少府。
“烦请通禀一声,四川郡沛县所遣徭徒前来服役,吾乃此行押运的亭长,还请长吏验收。”
刘邦满脸堆笑,对着少府门前值守的卫兵低声下气,丝毫没了昔日在沛县中的猖狂。
那卫兵瞥了这风尘仆仆的一行徭徒,淡淡应了一声便转向官寺中寻人验收去了。
没过多久,一位神情严肃的黑袍官吏便在卫兵的引领下站在了门外。
“吾乃少府右司空,尔等以何人为首?”官吏神色冷漠地对着一众徭徒发问。
少府机构庞大,职能繁多,自然有专职负责徭役刑徒之人,这右司空职责便是如此。
秦代的司空并不像后世一样是三公之尊,而是分布在各郡县职能机构中管辖刑徒徭役的官吏。
至于御史大夫改名为大司空作为三公之一,还要等到西汉末年了。
刘邦连忙迎了上去,仍是面上堆笑:“某,泗水亭长刘季,正是此次徭役押运之人。”
“徭徒可有中途逃散者?”右司空微微颔首,但仍然没有分毫动容,只是一副公事公办的态度。
“未有!未有!徭徒征发者凡百余人尽皆在此!绝无一人逃散。”刘邦神情一肃,郑重其事地回应。
右司空走下台阶,绕着一众徭徒们转了几圈,细细点清人数核对无误后才返回台上,对着刘邦说道:“不错,确实一人未少。”
刘邦心下一喜,刚准备说点吉利话交差,却被右司空紧接着的一句话似冷水一般从头浇到心底。
“只是为何失期三日?!莫不是视秦律如儿戏耶?”右司空脸上的不悦之情登时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