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是胜利者所书编写,不管你在哪个纪元,都不能乱写纪要,轻则死一个,重则诛九族。
有些流传于民间的才是最为真实,当然情节上可能会有所浮夸,但身份问题肯定会被正确的流传下来。
言论自由是许可之下,规则以内的自由,我不许你说的,你就没办法发表,乱说就抓,杀。
陈寿的《三国志》就肯定是真实的?不带个人情感的?陈寿当初可是姜维的主簿,蜀国官员。
夏侯渊的曾孙夏侯湛曾编写《魏书》,看过《三国志》后将魏书销毁,他应该看懂了,自己的不能发,发完得死。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这句话就是贬义的吗?相反司马昭可能还感激他,你们都知道,但你们都没反对,沉默就是默认喽,我做的很对。
任何的评价都会带上个人和政治色彩,就算四书五经的注解都会有不同,何况对人物的看法呢?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借鉴历史而写出的小说,是他在现实中想要有一番作为,但失败后回家创造出的着作。
每篇文章,每本书籍都是作者利用文字将心中情绪的宣泄,他们都会有一个自主的意识在内。
封建社会讲究的是忠君爱国,忠君在前,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一条是永恒不变的。
所有不忠君的都是坏人,能力再强都会骂你是奸臣,哪怕是个傻子,你愿意为皇帝死,啊,忠臣呐,他是大智若愚,你们都误会他啦,他是装傻呢。
史上的皇帝也都是这种思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统统是我的,有错吗?《诗经》里教的,怎会有错?
史上的荀彧够大才吧,他也认为曹操应该将打下的疆土还给汉献帝,这就是根深蒂固的思想所造成。
历史的天空没有对错之分,能为百姓造福的就应该拥护,整天想着在百姓头上刮民脂民膏的就应该杀。
刘昊想杀袁术,但是杀不掉,现在反而还有个周生帮他,到哪说理去。
“昊儿,你少想一点,顺其自然就好,我带葛玄出去云游一番,闭门造车无法领悟。”
“好的,你们路上小心些。”
左慈和葛玄命大着呢,根本不用担心,刘昊又闭目思考丝绸之路的事情,该怎么走这条路。
左慈带着葛玄前往江东,一路从益州,荆州穿过,看见的是百姓们安居乐业,其乐融融的景象。
进入豫州地界后,人烟开始变得稀少,千里无鸡鸣,百姓快被曹纯廖化移光光,他们又朝东南奔赴扬州。
扬州会稽郡乌程县,这地名是由乌程家族而来,乌程家族是个酿酒世家,这里西边就是玉龙高山,山泉酿酒,那是一绝,酒好带来好名声,此地便被定为乌程县。
玉龙山上有一道人,名为于吉,经常在吴郡,会稽郡这一带,自己熬药汤为百姓治病,深得百姓爱戴,于道长帮治病可没收过一分钱。
史上的于吉就是因为太得民心,而被孙策嫉妒所杀,这一世么,左慈认为自己是来救他的。
“于老道,你这活得好像不咋滴呀,穷,真穷,你还有钱救人,真是佩服。”
左慈看着于吉的茅草屋,和外面仅有的一块菜地,很难想像他是怎么活下来的,当年在华山,就算再穷,那也是顿顿有酒,餐餐有肉,于吉呵呵一笑,丝毫不在意。
“我要那多钱有何用?为百姓尽点力,图个心安罢了。”
“再不要钱,总得活啊,你为百姓熬汤药总是需要钱买的吧。”
左慈问得合情合理,难道你也挖到个有钱的古墓?
于吉带着左慈和葛玄来到他的菜地前,于吉张开双手,对着菜地“咕噜咕噜”念出一阵咒语,菜地的绿植像发疯似的疯长,没一会儿就结出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