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不久后王朴从东京送来消息:郭威在洛阳见过王峻后,将赏赐给西征大军的财物全部分赏诸军,已然班师回到东京朝中。
至此,天义社骤然起事,以雷霆手段夺取朝政的谋划因郭威的否决而告终,朝中的争斗更加复杂险恶。
郭威回到东京后,以天下大定,各级官员均应加以封赏为由,请刘承佑大赏百官。刘承佑因其大功,将郭威升任枢密使,改杨邠为中书侍郎、吏部尚书、同平章事兼枢密副使。一时倒把苏逢吉的相权削去大半,由郭威主掌兵权,杨邠主掌相权。
当然,刘承佑也有自己的打算,趁大赏百官之机将王峻升任南院使,整理批阅上呈中书的一切行政相关奏表。空缺出宣徽使这个实权颇大的位置,希望由小舅舅李业担任。但杨邠却认为官员迁升任命须考察资质,不可越级使用,坚持不允。李太后也支持杨邠的做法,故而宣徽使一职一时争论不下,空置不授。不过刘承佑一心重用李业,将宣徽使的许多职权交给他行使。
王朴眼见杨邠、史弘肇等人弄权自专,和刘承佑矛盾日渐尖锐。郭威、王峻一派却态度全不明朗,知道事不可为。他料定苏逢吉、李业等小人必然不甘久居下风,朝堂之争将来定有一场腥风血雨,于是便挂印辞官,暗中逃回到德胜避祸去了。
临走前,王朴倒是干了一件对澶州颇有益处的事:乘着杨邠和郭威在枢密院位置互换,私下用了杨邠印信,将澶州都押牙杨昭勍调到保义军节度使李洪信帐下任职去了。
此事后来却阴差阳错,发生了意外。新任保义军节度使李洪信乃是李洪威二弟,杨昭勍在澶州狐假虎威,借杨邠之势恣睢横行的做派被李洪威多次向其弟吐槽。
李洪信原不是个沉得住气的人,对杨邠监视诸节度使的做法本就大为不满,听了哥哥之言,对杨昭勍等枢密院下派的官员愈加敌视。他竟擅作主张,等杨昭勍一到任,便将杨昭勍以及自己视为威胁的掌书记张洞、判官路涛、孔目官魏守恭和一干轻视自己的将校全部抓起来,诬以谋反,悉数斩杀。
这件谋逆大案被杀者不下百人,一时间在朝廷掀起悍然大波,虽然终因李洪信是李太后亲弟弟、皇帝的舅舅而不了了之,杨邠却以为杨昭勍的调令是郭威所下,对他心生怨恨。郭威查阅卷宗,知道是王朴所为,却也不便明言,默默将此事背锅下来。
王朴秘密回到澶州后,和安嗣荣聊到一些细节。以二人的敏锐,有件事情顿时引起了他们的重视。原来王峻班师经过洛阳时,听说总伦和尚在东京被斩的消息,暗地里痛哭流涕,数日间茶饭不思,还悄悄为总伦私设灵堂,暗中拜祭。安嗣荣又问询马全义和李惜莲等人,得知李守贞谋反之事和李崧案颇有关联。而苏逢吉诬陷李崧谋反的案子,从案发之初,到定性结案,其中都不乏王峻和王殷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