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试卷越做越多,高中时光越来越短,李晓娟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上了大学,好看的女生多的是”,这种说法在高中校园里广为流传。这话通常是老师劝告学生的话,能主动想到这一点的学生是不多的。就好比“上了大学就轻松了”,这话也是一样的道理。
这两句话都不符合事实,它们是谎言,并且连善意的谎言都算不上。不巧的是,李晓娟被些话蒙骗了,她决心要在高中毕业前做一件大事。
情书是怎么出现在那人桌上的,人们不得而知。至于那张情书是怎么回到她座位上的,人们也不得而知。此后,她态度颓废,浑浑噩噩,反观对方,似乎没有受到丝毫影响。
这是她的错觉,对方受到影响了。被一个普通人喜欢,是什么感受?被一个远不如自己的人喜欢,这种感受又该怎么形容?
秋山赋没有描写这种感受,她在这里留下一片很大空白,让参与者自己去猜。但是她把参与者的心态刻画得特别详细,人在这种处境下产生的自卑、后悔、抱怨……这些情绪充斥着人的每一根神经,让人再也看不清事实的真相。
徐盈则感到发懵,情有可原。
但这并不是无解之局。
用与“回忆”有关的焦虑之力书写的故事,最终一定要回到焦虑上,才算发挥了作用。那些压力、情绪、想法、做法,甚至是旁人的风言风语、一些小动作、一个眼神,若是不能让人产生焦虑,这个局自然而然就打开了。
在秋山赋写下的故事中,对手的意志不占主导,这是最致命的一点。要是让对手掌握了主权,那这个故事从最起初就会被扼杀,这一切事都不会发生。
不占主导,但可以形成影响。
在上一个情景里,徐盈则的厌恶、憎恨让她走出压力的陷阱。而在这个情景里,她用来破局的是另一种极强烈的情绪:渴望。她的热烈和憧憬投影到故事中的主人公的身上,使那人重拾目标。
有些学生认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这时就需要有人给他讲明利害关系。利种类繁多,但归结起来无非四个字:财、权、名、色。更进一步总结,就两字:名利。名利二字悄无声息地落在劝导的话里:上了大学就怎么怎么样……考上好大学就能怎么怎么样……
徐盈则给书中人物讲的利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利,这固然也是劝导,但她的劝导更具有蛊惑性,这是由她本身的性格决定的:热情,坚定,一旦认准,绝不动摇。她把勇气和信心借给书里的人,这是善意的谎言,让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行更为积极正面。
李晓娟得到勇气和信心,重整旗鼓。随即落入谎言的包围中,她相信考上个好大学就能走向美好未来。但不管怎么说,故事进行到这里,已然偏离了“焦虑”的主题,她从迷茫中走出,与原来的自己分道扬镳。她的“人生轨迹”改变了,悲剧色彩愈来愈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