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仿佛能看穿他们心中的想法似的,没过几日,竟就给了他们答案——
殿下以“计件制”取代了原先的月钱制度。
所谓计件制,就是以个人每月烧制的物件数量为基准,支付相应的月钱。
那么是不是代表烧制的越多,拿到的月钱就越多?
不,殿下制定了更为严苛的检验制度。
如果一味为了追求速度,而忽略了陶器或者新式灰浆的质量,那么反而会被扣工钱。
此外,如若能改进工艺、提高烧制效率,会有额外嘉奖。
总之,在工坊里,一切凭能力说话。
新制度施行之后,所有人都跟打了鸡血似的。
在充满干劲的忙碌中,本地工匠偶尔会觉得恍惚。
从前死气沉沉、一日熬过一日的景象仿佛就在昨日。
今日种种,还像做梦似的。
…………
窗外鹅毛大雪纷飞,楚襄在桌案前,生不如死地听课。
繁杂难懂的建筑课让她昏昏欲睡,明月敲门进来,给她送上新名册,她才勉强打起精神来。
明月已经将周边乡、村能找到的泥瓦匠、窑工之类的人全给搜罗来了,都是身家清白的。
姓名、年龄、住址和简易的家庭情况一一登记清楚。
楚襄不由得再次感叹,她家这位看上去最不声不响的侍女,真是天生的人事工作者。
查阅无误后,楚襄又拿起之前整理好的康家奴隶名册。
她已经在小胡子山上划定好了一块地方建设窑厂。
建设期间自然得安排好后勤。
在女眷名册里翻了一通,一个名字吸引了楚襄的注意。
冯青雪,擅织染、下厨,略识字。
这是一路翻看下来,唯一一个略识字的。
就她吧,当工地后勤领班,再找三个厨娘给她帮忙。
还得从义兵队伍里挑几个兵士出来,维持工地秩序和安全。
万一这些工匠里头有不老实的呢?
亲兵被她改成了十支小队,一路“招安”来的义匪也被她打散、混编成了义兵队。
义兵队共有二十支小队,每队近四十人。
这些人基本都是被迫落草为寇,只干劫富济贫的事,在当地百姓间享有好名声。
楚襄只招安这些人。
她也遇到过为非作歹、奸淫掳掠的穷凶极恶之徒,被她杀了个干净后,山头上藏匿的粮食银钱都进了她的仓库。
有时想来,楚襄觉得自己比山匪更像山匪。
安排好了人手,她唤来南烛,命其负责调配后勤材料。
如果说明月擅长人事,那南烛一定是做会计与采购的好料子。
楚襄教她们算学时,南烛学得又好又快,阿拉伯数字用得炉火纯青,账目做得漂漂亮亮。
从前皇帝爹时常赏些珍玩宝贝,南烛无师自通地将宝贝入私库的时间、宝贝种类、数量记载得清清楚楚。
楚襄每每看到那一串简略而一目了然的阿拉伯数字,便觉得赏心悦目。
明月与南烛领命离开后,负雪紧跟着来报道:“殿下,魏正来了,正在前堂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