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举起手,掷地有声,试图用言语拖延自己的去世时间。
但他并不了解霍浔杀敌的习惯——霍浔不爱听敌人的遗言,这些人与他非亲非故的,有什么遗言是非得说给他听的呢?
长剑呼啸而出,东越王也随之身首异处。
霍浔挽了个剑花,散去剑上的血气,方将长剑再度送入剑鞘。
楚襄挪开目光,兴致缺缺地下山。
比起杀人,她还是喜欢搞基建。
历代东越王穷兵黩武,铜山作为都城,民生也不怎么样,凋敝得很。
楚襄有很多大展拳脚的地方。因此正月过了之后,她没有再随着霍浔继续南下。
她将铜山以南的舆图交给霍浔,“剩下的路,你便自己走吧。”
霍浔:“……”
送走霍浔之后,楚襄马不停蹄地开始在东越各县建起船坞——比起其他按部就班的基础民生之事,造船与水运是最值得她亲自操心的事情。
因为东越造船业的发展已经初成体系,造船工场的船台都比辽东原有的大。
楚襄亲自去铜山的船工场看过,三个巨大的船台平行排列,旁边就是木料加工场地。
船台与供船只入水的滑道相结合,整体外形看上去和上辈子的铁路类似,由枕木、滑板和木墩组成。
枕木分大小两种,滑板宽距是可以调节的。
一号船台的两滑板中心间距大概有六尺,造出来的船的宽度差不多接近两丈。
二号船台两滑板中心间距则有九尺,能造将近三丈宽的船。
滑板上平置两行承架船体的木墩,一共十五对,两两相对排列,高有三尺,方便船工在船底做些钻孔、打钉、艌缝的活。
至于烘弯木料的工具、下料时画线用的铅块、取垂线时用的方锥形木垂球、艌缝用的麻丝、桐油、石灰、贝壳粉等艌料,应有尽有。
视察的过程中,楚襄见过东越的船工们制备艌料。
首先把优质桐油用纱布过滤三遍,再把精良的石灰用筛子细筛三遍。
把石灰和桐油按特定比例混合,搅拌调匀,最后把桐油灰舂软舂粘。
他们认真而熟练地将艌料填补进船壳上的钉孔和其他的细小空洞与缝隙里,确保船体密封无误。
除开东越水网纵横的自然原因外,这些船工们大约也是东越造船业发达的原因之一。
有这样好的基础,只要再投入些人力和资金,扩大规模提高产量就够了,不用楚襄费太多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