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平八年,十一月。
傍海道关城的墩台与箭楼的建设工作初步完成,两处最难的地方被攻克,楚襄就不用费心地时时盯着了。
她随着海船再次回到了南方。
南方的雨季早就过去,她所担心的洪涝灾害也未发生。
霍浔在九月底便继续西进了,此刻正在收拢骆越部族——骆越与南越的情况差不多,基本已经没有郡县城池可言了。
都是营寨或者氏族部落零散地分布在山林之间。
以至于不能像攻打东越一般,依靠武器装备摧枯拉朽地一路平推。
霍浔再一次陷入了与骆越族民打游击战的泥沼之中。
大燕的历代皇帝乃至前朝为何不能完全将百越纳入统治之中?
就因为这种游击战导致战线过长,对人力和后勤粮草的消耗都不是从前的统治者能够承受的。
以至于对百越的征伐总是因为弹尽粮绝或是后勤供应不及而草草收场。
可到了楚襄这里,粮草恰恰是前线作战的军队,最不用担心的地方。
她有足够的耐心与物资,一点一点地破除部落君长们的封闭自治。
…………
南越初定后,楚襄便来到了南越中南地区的珠湾县——所谓珠湾县,从前也是几个营寨聚居的地方。
被霍浔占领以后,便有专门的人员分别负责核算人口、发放户籍;勘定面积、修筑城垣。
从前潜藏于山岭之间的山民们慢慢从洞穴里走出来,与从中原来的襄军们一起,在地势相对平坦的水滨之地,慢慢建起一座座小小的村落、城池。
营邑立城之后,在城中划分出具体的区域,街巷、衙署、民宅、店铺、集市、学堂、医营等等分列其中。
城外,环绕城区挖出护城河,河边通田作之道,正阡陌之界,方便新的居民们开始未来的农耕劳作。
山民们就这样渐渐摆脱了原始的部落生活,尝试着接触、融入新的文明。
而珠湾县恰好位于南越的西江与东江共同冲积而成三角洲地带。
这片区域地势低洼,往年常常是洪涝灾害的重灾区。
事实上,南越南部的很多海湾地区都存在着这样的风险。
这次未造成实际伤亡与损失的暴雨给她提了个醒,她得因地制宜地利用起这些低洼区域,同时抵御水患。
楚襄在县城安顿之后,马不停蹄地召集部分守军和普通百姓,给他们分派工作。
首先,把三角洲的低洼土地进一步挖深,变成水塘。
塘中放些鱼虾的幼苗,顺便种植菱角和莲藕。
接着,把挖出的泥堆放在水塘的四周,作为地基,填筑成宽平高亢的田地——之后用来种植稻米或甘蔗。
最后,在田边继续填筑更高的基堤,用来栽种桑树。
放在后世,这就是很常见的桑基鱼塘。
放在大燕,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新奇发明。
守军和百姓们一边勤勤恳恳地干活,一边不断地啧啧称奇。
心中还有些疑惑,却有不敢问出口。
珠湾县守军统领是童庚,因为是霍家旧部,他在公主殿下这里的待遇与霍安霍岩他们是没什么不同的。
故而他胆子大些,恭敬地拱手道:“恕属下愚笨,不知殿下可否指教此举何意。”
他一问出口,底下干活的守军与百姓们便不由得仰首以盼,各个都等着她解惑。
楚襄耐心解释道:“桑叶用来喂蚕,蚕粪用以饲鱼,而鱼塘中的塘泥又取上来作桑树的肥料。通过这样的循环利用,便能取得‘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效益。”
“同时,将泥土堆砌在鱼塘四周成塘基,也可减轻水患,所以这种塘基的修筑可谓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