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平十一年的春天,北方的战报像雪花似的,络绎不绝地飞向巴郡。
骆七扼守井胫道,成功阻止齐良进入恒山郡。
两军以井胫西的三河为界,陷入对垒之势。
在此期间,骆七展开了对齐良的“背调”工作。
齐良此人本就是河东人士,当年因为战乱与家人失散,辗转流落到了河中,后来河中王四处征兵,他遂投军入伍。
凭着一身本事,青云直上,人生经历可算励志。
严格论起来,他的人生轨迹与骆七颇为相似——数立战功,可惜因为出身微贱,被军中的世家子弟鄙视排挤。
对齐良做了详细的“背调”之后,骆七开始了离间之计。
先是围绕着河东是齐良家乡为主题,频频写信,由两军的使者代为传达。
接着开始因为齐良在军中所遭受的不公,而替齐良鸣不平。
这些信里大概融合了骆七本人的人生感悟,很是真情实感,难免使得齐良有惺惺相惜之感。
但这些还不足以令齐良倒戈。
他心中想的还是,要么退兵回巨鹿,要么河中王派兵增援,一举击溃骆七大军。
持续对垒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于是齐良迅速地给河中王写了亲笔信,陈述敌情与形势变化,请河中王尽快做个决断。
然而这封信未能送到河中王手里。
送信的兵士于途中遇到了外出游玩的河中王长姐,此人自称公主,嚣张跋扈。
认为兵士匆匆忙忙冲撞了她的车驾,令她受惊,叫人将兵士乱棍打死了。
军情延误,按规矩,所谓河中公主应该受到重惩。
但河中王不仅包庇了自己的长姐,还反过来指责齐良无用。
齐良心中本来就有所动摇,经此一刺激,几乎立即动了反叛的念头。
他将河中王派过来的巨鹿援兵主将杀了祭旗,接着部署手底下的军士,反过头来突然袭击巨鹿城。
巨鹿城内守卫空虚,常驻的官兵们也没有丝毫察觉和准备,城中郡守、郡尉等一干官员当场被击杀。
巨鹿城落入齐良手中。
消息传出去,河中王震怒,准备派兵夺回巨鹿时,齐良反手以巨鹿城为投名状,奔向了河东王的怀抱。
本来据守井胫道的骆七,率领大军南下,入主巨鹿。
至此,河中王不敢擅动了。
偏偏这时,从关中传来的信报,也很是不乐观。
吕越攻破潼关以后,关中八百里平川,几乎是无险可守。
他一路乘胜进军,沿着渭河上游的大道急速西进,几乎是毫无阻拦。
他领的这一支军队,浩浩荡荡,足足有二十万人,其中有一小半是平淮王从九江调来支援的。
个个装备精良,骁勇善战,大有一举攻破盛京之势。
这一次的联手与攻伐,平淮王与河中王都算是赌上了身家性命。
毕竟再不放手一战,就只能等着被其他藩王相继蚕食了。
然而在盛京东郊的渭河发源地,吕越遇到了李慎之。
李慎之应该是早早就在这里等着他了,吕越到时,其军阵已经排列完毕。
太川王拨了五万人马,李慎之将五万人分成五军,前锋三军分别依托白马山与渭河布阵,分列左右,中间另有一支万人的军队横列展开。
前锋三军之后,后卫两军作为机动部分,随时支援,同时防止敌军从两翼的袭击
李慎之排军布阵,向来讲究攻守兼顾,滴水不漏。
面对此种阵仗,吕越几乎有些眼花缭乱。
他意识到,眼前的太川王大军非同一般,是精锐中的精锐。
而李慎之也并非是沽名钓誉之辈。
其实以数量而言,吕越所带领的联合军占据绝对的优势。
可是由于地形的限制,规模巨大的军队根本无法同时出击。
吕越没有被此前的胜利冲昏头脑,他谨慎地拨出一支轻锐部队为先锋,筑起简易木桥强渡渭河。
由战车打头,步兵跟随,试探冲击敌方军阵中的结合处。
那里较为薄弱。
李慎之淡定地放任对方渡河,待对方先锋渡过渭河后,三支军团迅速合拢,发起攻击。
先以弩兵轮番射击,万箭齐发之后,弩兵闪开撤至两翼,战车出动,步兵跟进,突入吕越的军阵之中,直接攻击遭受弩兵射击后的敌人。
就在车战交戟和步兵格斗展开之时,两支机动的后卫军迅速由两翼扑出,突入半渡的吕越军身后,焚烧破坏木桥,切断渭河两岸吕越军的联系。
于是渭河初战的结果是,吕越军大败。
吕越在渭河另一边稳住阵脚,不敢再轻易渡河攻击。
他也曾试图引诱敌方乘胜渡河,准备利用数量优势与李慎之大军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