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不同于枢机和养气二境,修炼者一旦到了元精境,那就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
如果说枢机境和养气境是给庸人留下的考验的话,那元精境就是修行途中的第一道分水岭了。
枢机境,讲究炼精化炁,将自身精气化为阳炁,通过周天火候运行任督二脉,采人丹田,使得神炁合一,真气如胎儿涌动,自无化有,又称小周天;
养气境孕养体内的精气,周身关窍进一步打开,经脉俱通,人身三百六十五处窍穴尽数打开,好让周身窍穴被真气填满,又称为大周天;
这两重境界都是水磨的功夫,纵然是天才,也没得办法避免这等苦工,须得耗费个三五年光阴,若是庸才,耗费个三五十年,也属正常;
但元精境不一样,在上古时期,天地间灵气活跃,这元精境在那时还有一个名字,唤作感应天地。
据说古时修士一旦到了这一步,便能将体内真气与方圆数十里乃至数百里的天地元气勾连,一念动,便能操纵风霜雨雪,感应范围内的天地元气无不听从号令;
只是餐霞界经过数万年演化,灵气虽说依旧充沛,但却渐渐不如上古时期活跃,修行者想要靠体内真气感应天地元气变得越发困难,所幸万事万物并非一成不变,也并非越是古老便越是厉害,否则数万年前还在猿人时期留下的石斧石刀才应当是最厉害的法宝。
在经过餐霞界无数仙道先贤的完善后,天地灵气越发怠惰的问题已经被解决,而这元精境便是由此得来的产物。
《云笈七签》中有记载,人之生也,头圆像天,足方法地,发为星辰,目为日月,眉为北斗,耳为社稷,口为江河,齿为玉石,四肢为四时,五脏法五行。与天地合其体,与道德齐其生”。人体所有的部位,不仅与天地相对应,还和“四时”、“五行”相联系。
《神仙可学论》又云:“五脏六腑,百关四肢,皆神明所属,各有主守”。人身中三部八景各有神明所主,所以,修持内炼可以与自然相通,从而与道合真。
这元精境便是以此为理,从向外寻改为向内求。修行者在完成养气境的积累之后,不再去追求虚无缥缈的天地感应,而是不断打磨自身精气神,于飘渺之中生出一点顽固,为人身之元精,自元精之中生出自身独有元气,以此来代替感应天地这一层。
如此这般,虽说掌握的天地元气远不如上古时期种类繁多,但单论精纯之处,反倒更甚一筹,又因为全是自家修炼得来,操纵之精妙,也要更胜几分。由此可见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古未必贤于今,今未必弱于古。
吕祖曾有诗曰,时人若要学长生,先是枢机昼夜行。恍惚中间专志气,虚无里面固元精。讲的便是这炼气的前三层境界。
元精境之后,修行者的强悍便真正显露出来,到了元精境,便能操纵自身元气,浮空逍遥,虽说离地不过数丈,但却是真正脱离大地藩篱,更能凭借这一点元气驭使器物,像是传说之中千里之外取人首级这等操作,便是此等境界后特有。
这时候同境界的武人,虽说到了武圣境界亦有种种不可思议之处,但在已经初步脱离凡人范畴的修行者手下,已经不算作什么。
简而言之,言而简知,这杨老道原来是个好生厉害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