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国内,时代的巨浪落下第一朵浪花。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从农村开始发展生产力。
独属于这个时代厚重的基调仍然没有改变。
细节上却不断变化着。
首先就是全国将近一半以上的农村开始实行分田到户。
杨风老家也是第一批开始行动的村子,听沈妈说,整个村子都沸腾了,叫杨爸回去了好几回。
二婶还不高兴了,觉得都考到外面去了,户口刚迁走,就遇到了分田地的事儿,也太亏了。
天天在家里唉声叹气。
杨风早就知道会是这样,她也承认老家的地理位置,分到个人头上的田地将来都特别值钱。
但那都是几十年以后的事儿了。
这几十年家里几个都是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了,发展机会多的是。
总不能为了这几亩地,错过考大学的最佳时期吧。
杨风和几位代表耗费了大量时间共同调查的京市两年内被拐卖人口数目,街道寻衅滋事的发生几率,最终呈现的粗略结果都让人触目惊心。
这还是最核心的地区都是这样,可想而知,在那些没有通路的偏远山村,治安问题有多么严重。
努力总是会被看见的,这一项数据比冤假错案都令人心惊。
杨风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没有惊世骇俗,只是把历史上的方案提前提出来了而已。
早一些行动,就能少一个人受苦。
全国上下都要严厉打击犯罪行为,涉及到买卖人口,双方同罪,铲除拉帮结派的黑恶势力,举报犯罪嫌疑人有功。
这其中又有很多犯罪行为是相辅相成的。
比如说几个年纪轻轻的小孩儿不上学了,想当年石市机械厂里那处闹剧一样,他们就不会仅仅局限于拉帮结派。
打架斗殴是轻的,敲诈勒索是常态,杀人放火未可知。
而从根上拔出这样的黑恶势力还需要漫长的时间。
这个年代全国上下还处于没有安全感的阶段,可以说是接近全民皆兵了,中学里还上着军体拳的课程。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是很难禁武器的,尤其是枪,有这么大的威胁在,斗争是难免的。
村与村之间打仗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杨风还记得当初得知国家是在96年才正式禁枪的,有些不可思议。
但这辈子都活了二十多年了,现在特别能理解国家现状。
年龄大起来,社会地位逐渐稳固以后,杨风该说的,能说的,都尽量去表达。
这个时候正处于封闭与萌芽的交错阶段,不乏大刀阔斧的改革提议。
杨风处在其中甚至显得格外“老实”了些,是真正落地在实处的意见。
这次大会上还见到了付纪宇,就是那个学经济后来去搞建设的。
付纪宇也还记得杨风,听说她现在在读研究生,就鼓励她要好好学习,还问她想不想来建设局工作。
杨风笑着说:“还是别了,我搞了两回‘建设’搞得这辈子都不想再搞了,太复杂了。”
付纪宇来兴趣了:“哦?什么建设?说来听听。”
杨风本来就是想说给他听的,于是从善如流:“我刚回来那会儿,没有住处,买了一个旧院子,太破了,就找人盖了小楼,后来发表了几本书,赚了些稿费,又买了一块地,学校老师赞助了我一张设计图,这不,又开始盖楼了,我这都忙活一年多了,刚起了一层,还有好几层都不知道怎么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