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厅长的话信息量有点大,以至于傅松一时之间不知道该怎么接。
他之前啰嗦了那么多,其实都是在为最后这句话做铺垫。
国棉四厂的问题好解决,只需要投入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用不了一年就能起死回生。
这一点傅松有信心,于厅长也有信心,甚至换成任何一个人都有信心。
但问题是,一个国棉四厂根本满足不了于厅长的胃口,他的潜台词是,希望远景集团能接下全省纺织工业这个大盘子。
傅松的第一反应就是拒绝。
且不说全省纺织工业的盘子这么大,远景集团根本接不住,或许远景集团咬咬牙能掏出这么多钱来,但接下来还要面临着资源整合,设备改善,技术引进等一系列问题,只要某个环节处理不好,很可能就会前功尽弃,赔了夫人又折兵。
退一万步讲,就算远景集团能接住这么大的盘子,愿意接这么大的盘子,企业愿意吗?
不是傅松看不起于厅长,他虽然是省纺织工业厅的厅长,但在这件事上他说话根本不管用。
纺织工业厅是全省纺织工业企业的管家婆婆不假,但却管不了企业的产权,因为绝大部分纺织企业都是地方政府直管。
简单说,企业是地方政府的,合不合资,资产如何处置,纺织工业厅说的不算,地方政府说的算!
所以,傅松的第二反应就是,这位于厅长莫不是在跟自己开玩笑,只是,这个玩笑也太大了吧。
傅松很想直接拒绝了事,不过最后他还是委婉道:“于厅长,远景集团的支柱产业是农业,现在虽然也投资了十几家纺织企业,但只能说是适逢其会,甚至大部分纺织企业是‘搭购’的,根本不在集团的投资计划中。”
对于‘搭购’这一概念,于厅长并不陌生,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特殊产物,一切都讲究公平,讲究配套,地方政府给了你一个比较好的企业,就会搭配上一个效益差或者亏损企业。
“而且在远景集团的规划中,短期内纺织业并非重点,之所以要投资纺织企业,主要是为了给农场的产品找出路。”
傅松这话半真半假,在集团规划中,短期内纺织业确实不是重点,但投资纺织企业却绝非仅仅是为了形成产业链闭环。
傅松的野心很大,根本不在乎眼前这点蝇头小利,别人不知道,但他非常清楚,十年后才是纺织业的黄金年代。
他投资纺织企业,并不在乎赚不赚钱,关键是要借此培养一大批专业人才,为将来做打算。
如果现在大规模进军纺织行业,投入大,收益小,搞不好还要连累远景集团的主业,得不偿失。
最好的时机就是本世纪末,全国纺织工业最困难的时候,等到那时候,不仅投入不大,而且也有了利于资源的整合。
但这个想法他无法跟于厅长明说,所以只能找个借口婉拒。
而且,他觉得这个理由相当强大,于厅长听了肯定会知难而退。
不过,于厅长接下来的话,让傅松意识到,他明显低估了于厅长的魄力和决心。
“傅总,我非常理解你的担心,全省的纺织工业盘子太大,我就不强人所难了。不过,如果将省城纺织工业系统的企业打包后,跟远景集团开展合作,你有兴趣吗?”
傅松心里倒吸了口凉气,省城一地有国字号的纺织企业从国棉一厂一直排到国棉十四厂,另外还有其他杂七杂八的小厂,无论从企业数量还是企业规模来说,都不容小觑。
远景集团能一口吞下吗?有这么好的牙口吗?有这么好的消化能力吗?
看到傅松陷入了沉思,于厅长也不打扰,同时无视旁边目瞪口呆的温海良和陈叶明,自顾端起茶杯默默地喝起茶来。
温海良和陈叶明扭头对视一眼,都能从各自的眼睛里看到震惊、不解,以及愤怒!
可不是愤怒吗?
省城纺织工业系统的十几家国字号企业,虽然分家各过各的,平时互相使绊子,互相拆台,互相打价格战,但对他们来说这只是人民内部矛盾,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呢。
结果于厅长一句话就要把他们卖给远景集团,这怎么能行?
绝对不行!
温海良这个市纺织工业局局长第一个不答应!
尽管省城的纺织企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面临着无数困难,但咬咬牙还能坚持,还没到生死存亡之际,为什么就不能再拼一把?
难道卖身很光荣吗?
傅松在心里左右权衡了一番,不得不说,厅长抛出的“大肥肉”对他很有吸引力,虽然知道“大肥肉”中可能有钩子,但傅松还是打算试一试。
如果能一次性拿下省城的这些纺织企业,以此为基础,通过资源整合、设备更新、技术引进,打造一个涵盖原材料生产、纺纱织布、印染、面料加工、服装成品和管理全产业链的纺织联合体。
这样做有好处也有坏处。
好处就是起步高,可以尽早实现战略布局,抢占市场先手。
坏处就是投资风险高,整合难度大,步子有点大有可能扯着蛋。
傅松做生意偏保守,有多大的碗,做多少饭,吃多少饭。
可能正因为如此,这些年他走的还算顺风顺水,不久前沈红就说过,他给她的印象就是按部就班,不疾不徐,不知不觉中就把生意做得这么大。
他自己感觉也是如此,虽然这么做没什么错,但他总觉得缺了一种叫做激情的东西。
所以,他想给自己找点有难度的事情做做,挑战一下自己的极限,而于厅长抛出来的这块“大肥肉”,显然就很有挑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