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
袁术沉吟不语。
杨蔚又道:“将军神威,家又为豫州冠族,今如击豫,必手到擒来,待兵胜之日,鄙主只愿得鲁、沛两国,余者请尽归将军。”
鲁国和沛国这两个郡国在豫州的最东边,挨着徐州,两个郡国的地域都不大,特别鲁国,只有区区几个县,可谓弹丸之地,沛国大点,但也比不上汝南,就经济、人文而言之,亦比不上颍川。陶谦知他是有求於袁术,故而姿态拿得很低,甘愿出十万石粮给袁术,同时胃口也不大,事如能成,他只要沛、鲁就行,余下的那些豫州真正的膏腴、繁华之地尽可皆归袁术。
袁术沉吟说道:“奈何吾兵甲不足,兵卒亦少,恐怕实是难以应陶方伯此倡啊。”
杨蔚说道:“鄙州虽贫,亦产铁也,愿出矛千、甲五百、马铠五十,赠与将军。”
袁术说他的部队“兵甲不足”,这句话倒非虚言。
袁术当日从洛阳逃出时,随身所带的没有多少东西,现下的这些兵卒部曲,多是在南阳本地招募而来的,人可以招募,兵甲武器却是没办法招募,他现有的这些兵甲,一部分是当时的荆州刺史王叡送给他的,一部分是从南阳郡府“借来”的,还有一部分是他自己募召工匠打造的,到底他是一支“客军”,当年王叡不会送给他太多的甲衣兵械,而南阳又只是一个郡,存储的兵器有限,他手头上得来的铁和工匠也不多,所以他的部曲兵卒的确是有不少至今都无甲衣,乃至连个像样的兵器都没有的,——这也是为何当董卓在洛阳时,他不敢积极进取的一个缘故,同时,这也是为何他非常想得到荆州全境的一个主要缘故。
袁术说道:“闻徐州强弩名冠天下。”
杨蔚心道:“我在徐州多时,却怎么没听说过徐州的弓弩出名?”知道袁术是在找借口索要弓弩,不怕袁术不要东西,就不怕他不要,他只要肯要,那就说明有戏,杨蔚心中暗喜,因遂说道,“泰山兵今客居鄙州,为解豫州倒悬,鄙主近月又稍有扩充州军,州中存弩已不多矣,不过既然将军提及,愿出弩二百、弓三百,及箭矢二十万,送给将军。”
“弓弩似少,二十万箭矢亦不足也。”
弓、弩都是利器,杨蔚不能做主,箭矢倒是可以多给一点,因说道:“鄙州库存的弓弩实是不多,无法再加了,箭矢愿出以三十万之数。”
三十万箭矢,看起来很多,其实不算多,战斗激烈的时候,比如前汉李陵与匈奴骑兵鏖战时,他麾下的五千步卒一日间便射出了五十万支箭,三十万支箭矢顶多也就是能支撑一场不太激烈的战斗。
袁术见从杨蔚这里大概确实是再榨不出什么了,便也不再多说,说道:“豫州百姓苦难,我亦久闻,今如得贵州粮、甲、兵械之助,我虽兵少,也愿与陶方伯共救豫州。……不知陶方伯可出兵马几许?”
“愿出兵马万人。”
“如此,我也出万人如何?”
“这……,闻孙文台麾下现兵马至少三万余,将军如只出万人,恐有不及。”
“这样吧,我出万五千人,贵州亦出万五千人,如何?”
杨蔚面有难色,说道:“荀贞狼据广陵,窥伺徐方,鄙州兵马不多,如出万五千人,恐州府空虚,会被荀贞所趁。”
袁术瞧了杨蔚一眼,笑道:“也罢!贵州出兵万人就万人吧,我出两万人便是。”
没料到袁术这般通情达理、善解人意,杨蔚大喜,他心道:“两边合兵三万人,加上袁公路家为汝南冠姓,袁家的门生故吏遍布豫州,一旦出兵,豫州地方上定会此起彼应,里应外合,差可与孙文台一战了。”於是起身离席,又拜倒堂上,说道,“敢请与将军定盟。”
定下盟约,杨蔚和袁术约定:待陶谦把粮秣、甲铠、兵械都先送过来一半后,两边就一起出兵,共击孙坚。
杨蔚辞别袁术,自觉不辱使命,完成了陶谦的命令,兴冲冲地返回徐州。
杨蔚走后,袁术帐下左右有人说道:“孙坚小戆,其兵颇锐,不好对付,将军如击豫州,荀贞料又必会援之,荀兵亦利,便是将军与陶恭祖合兵,三万兵士,怕也不易胜也!更且我军南有刘景升坐据,实我军之心腹大患是也,将军如出兵北上,他恐怕会趁机击我。”问袁术,“将军,我军本是早就已经定下先取荆州,再谋其它,今将军却为何答应了陶恭祖的请盟?”
袁术哈哈大笑,说道:“陶恭祖忧惧荀贞,因复遣杨蔚来说我出兵豫州,我岂不知他这是驱狼吞虎之计?想让我给他开路,借我来给他解忧?想得倒是不错,却也不问问我肯不肯?”
左右不解袁术之意,疑惑问道:“将军何意?”
“且先取了他的粮秣、甲铠、兵械,然后再说罢!”
诸人这才明白,袁术却是“送上门的便宜不占白不占”,根本就没有出兵豫州的意思,而只是想借机从陶谦那里弄来些粮食、甲械,以加强一下自己的实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