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成化年间,
看到这里的成化帝,只觉得这个唐宣宗办事,是无孔不入,
东厂,西厂加上锦衣卫都不及也,
毕竟厂卫是个团体,这中间有情理,有旁外人,可帝王对臣子不一样,
他们只有主仆,只有上下,这样的控制权,是没有旁观者看事清楚的。
这样的情况下,
他手下的官员办事就只能小心小心再小心,做什么事情都提着十二分的精神,
这样累都累死了,哪里能做成事儿。
想到这儿,成化帝难免又抬起头看起来天幕,
这个时候,上仙道:“你在位十二年,宰相就换了六七个是不是?”
“是。”
……明朝,嘉靖帝时期。
朱厚熜坐在青纱帐里看到这句话的时候,
第一个反应是,“这不是和我大明那个末代君王一样么。
他在位也十几年,也换了十几个宰相,果然,这种人都是昏聩的,
看看朕,朕在位,内阁首辅素来都是严阁老。将来就是换,大概也不可能频繁更换。”
“朕记得,《资治通鉴》上面写过,他有一个非常喜欢的宰相叫令狐涛在位有些年头的,
怎么说的来着?哦对,吾十年禀政,最承恩遇,然每英庭奏事,未尝不汗沾衣也!”
说道这里,嘉靖帝又吩咐在一旁侍候的锦衣卫,道:“去把朕前几年垫在供台下的资治通鉴拿过来,给朕看看是不是这么说的?”
锦衣卫赶紧领命而去。
那背影远远而去,嘉靖帝再次抬起头看向天幕,
可这个时候说话的并不是上仙,
而是唐宣宗,
“朕多次更换是因为他们不称职,不能够造福百姓,
那些官员来我跟前述职再去任上,到了朕这里,朕也会告诉他们哪里的风土人情,好让他们去了之后可以直接办事。”
王仁反问道:“为君之道与为臣之道是一个道理么?”
唐宣宗毫不犹豫的说:“不是。”
“那你能讲给他们什么呢?人们看问题的方式是不同的,处理问题也是不一样的,
对于任何问题,你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可换一个人,出发点也会变得,各地的问题,堆积久了,是应该找另一个方法去尝试处理的。”
王仁淡然的说着,
这也就是,在其位谋其职的道理。
“另外,你是武宗等人的叔叔,皇位先传了侄子,再传叔叔,很少这样传,即便是你登基没有多少腥风血雨,你依旧觉得,你不是承与武宗,而是宪宗是么。”
“是。”
明朝,朱棣时期,
正在翻阅史书,编成永乐大典的朱棣也不免开开小差,看看天幕上面讲的东西,
这一句话,他就觉得这个操作他熟的很。
他刚刚从建文帝手中夺过来皇位的时候,也想抹去见他所存在的一切,
说自己是洪武35年承继于自己的父亲,
五征漠北,六下西洋,还有编写这手中的永乐大典,
哪一桩?哪一件又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比建文皇帝强?
为了去抹杀自己的不忠不孝,
这些具都是造福于百姓,不错,可在他一朝终究是如那些文臣所言,
操之过急,劳师劳力,费钱费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