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徽退出大殿后,
李世民也给唐宣宗安排了一件事,
荐子书,顾名思义,让他把他的儿子的喜好,脾性写给他,
并且给他找了纸币,又安排了一个跟随自己的武侍去盯着他。
这才和朱棣去到外头的御花园里头坐着,
一边等那位徐相的到来,一边又议论着其余两件事,
“对于宦官问题和藩政割据的事情,朱兄怎么看。”
“在我看来,前者并不是问题,将大小宦官手中的兵权夺出,然后将他们送出宫去。
在宫外妥当安置便是,在给宫中添一些年龄小的便是,另外还得留下制度,宦官当差进升要有度,更要适时调换,这样才方便他们扎根。”
朱棣好生考虑了一下,端起来茶品了一口道:
“另外,朝廷帮助养老的情况下,严防宦官收徒,收儿,对食这样的现象出现。
当然,日常的交流学习还是要容许的。”
“可这样一来,该如何分别呢?”
“相互检举,
可以在宫中找个距离大殿近的不那么热闹,偏僻的地方放一个铁箱子,
让宫中侍候的人,写了他们看到的不该有的事情进去。
写清楚犯事者便是,揭发者不需要。
一定时间之后我们取出来查实,处罚便是。”
这法子初听很不错,可仔细研究却不见得是个好法子,
那是因为宫中的宫人大多都出生贫寒之家,还真达不到每一个人都能够提笔写字的状况,
于是,李世民问:
“朱兄所在朝代是人人都识字,人人都能写字的朝代么?”
听到这个问题,朱棣愣了,默默的道:“额,这个,并不是。”
喘了一口气之后又道:“不过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我们可以在书堂或者是朝臣中找一个深信不疑的,或者是明白祸从口出的人接进宫里来,安顿在一个地方,让他们带上面具,让那些想要写匿名信的人,去找他们就是了。”
听到这个法子,李世民觉得十分可行,
戴面具,实在是可以保证这些书写人的人身安全。
这样一来,愿意做这件事情的人就多了起来,
毕竟这是得罪人的事情,了解的更是皇家秘辛。
也正是这个时候,
花园里走进来一个身穿红色官服的男子,
男子身资端方,看样子也像是个可造之材,
只是,人不可貌相,
二人立刻认真判断了起来,毕竟事关家国大事,切不可轻视。
然,这人进来,左看右看,像是在找什么人。
看到李世民和朱棣二人,上去道:“二位是什么人,怎么就这样坐在这儿,吾皇说是在这里见在下,还请二位不要放浪。”
听到这话,
两人下意识的看看自己,
二人坐的有些进了,却也是正襟危坐,不至于没了体态,更称不上一句放浪。
可再看看这人,
虽然行事端庄,
可天幕就在眼前,难道他进宫之前不能朝天看一看,不知道他们二位已经来到此处了么?接见他的,是他们不是唐宣宗么。
还有,明明他们是让王徽去告知的,
难道说这人看不见也听不见吗?此等人如何为宰相?
此时此刻真的有那么忙吗?居然能够两耳不闻窗外事,只读圣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