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十六年,朱厚照驾崩,由于其无子嗣,在其弥留之际,首辅杨廷和预料到之后的继承人问题,他援引《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原则,在武宗逝世前五天以皇帝的名义颁布敕令,令朱厚熜缩短为其父服丧时间,并承袭兴王爵位。
武宗驾崩后的当天,杨廷和让司礼监请太后懿旨,正式宣布朱厚熜为皇帝继承人。 】
【正德十六年三月十六(1521年4月22日),朝廷遣太监谷大用、韦彬、张锦、大学士梁储、定国公徐光祚、驸马都尉崔元、礼部尚书毛澄奉内阁拟定的明武宗遗诏前往安陆兴王邸迎朱厚熜,朱厚熜以兴王的身份接见了使团并接受了太后的诏书,在王府接受诸臣行礼,随后同使团前往京师。】
【然而,好景不长,队伍刚刚到达北京城外,朱厚熜就和去武宗留下来的臣子起了冲突。】
……清朝,康熙帝在位时期,
康熙看到这里,一点都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一朝天子一朝臣,
自古君为上,臣为下,可君王一个人也做主不了朝臣,
尤其是他们这种年幼即位的皇子,
继位之后,都要面临一个主少国疑,宰相或者内阁,亦或者太后来辅政的局面,
成年之后能不能亲政都难说,
未免事情留到成年之后,干脆在即位不久,太后或者宰相还没那么蹬鼻子上脸的时候就解决问题岂不是正好?
那吵闹是必然的,他一个正经的皇室子弟还除鳌拜呢,
更何况明朝的那个小宗入大宗的帝王,
想到这里,他又翻了翻放在桌子上面的史书,
看到了那大礼仪事件,果然,论爸爸不仅仅是爸爸是谁的问题,
还有他能不能主持朝政的一个重要问题。
或者说,倘若这个朱什么玩意没有论爸爸这一出,可能他就是一个被武宗朝的臣子玩弄于股掌之中的傀儡帝王罢了。
【礼臣建议朱厚熜尊孝宗为皇考,改称兴献王为皇叔父,援引北宋程颐议濮王礼的先例向朱厚熜进言,朱厚熜不允。
根据朝廷礼官建议,请朱厚熜以皇太子的礼仪继承皇位。但朱厚熜并不接受,他对其右长史袁宗皋说:“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
【大学士杨廷和等请求朱厚熜听从礼臣所出具的礼仪,由东安门入居文华殿,择日登基,朱厚熜不同意。
双方互不妥协,最后由皇太后令群臣上笺劝进,朱厚熜在郊外受旨,从大明门入,随即在奉天殿即位。
明世宗入京后,初拟定年号为“绍治”,世宗未用,拟定年号为“嘉靖”。】
看到这里,康熙冷哼一声,
这些臣子可谓是一计不成又来一计,这绍治还不是一个绍袭的意思么?
还真是,谁家皇帝都有一个或几个不省心的臣子,
【明世宗继位不久,即命礼臣一起商议兴献王的封号。
与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武宗旧臣们之间关于以谁为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亲),以及明世宗生父尊号的皇统问题发生了长达三年半的礼仪之争,史称“大礼议”。
七月,进士张璁进言,请求明世宗“继统不继嗣”,请求尊崇生父,立兴献王庙于京师,明世宗命廷臣集议。
杨廷和等抗疏力争,明世宗都不允许。明世宗不顾朝臣反对,于十月追尊生父兴献王为兴献帝,祖母宪宗贵妃邵氏为皇太后,母妃慈孝献皇后为兴献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