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打捞上来的,都是一些零散的瓷器,所以更具有代表性。
最起码,这些瓷器,没有叠加黏连在一起,这就是好事。
可惜,这些瓷器的釉面,不可避免的会被海水腐蚀。
现在这些瓷器刚刚出水,情况还要好一些。
如果不懂的养护,这些出水的瓷器,很快就会爆皮,造成釉面脱落,那个时候,这些瓷器就没法看了。
此时这批瓷器,看着还算漂亮。
当然,跟存世的瓷器,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但是那种德化窑的特征,看的还是十分清楚的。
沉船古瓷中典型的德化青花瓷,有灵芝纹的青花盘碗碟。
其中最好的一件,应该是“晨兴半名香”青花盘。
可惜釉面图桉被破坏了,要不然,只是这么一只盘子,就可以顶他们一天的费用。
要知道,他们一天的费用可不低,最少一百二十万美元。
也就是说,如果这件盘子完好无损,最少也价值七八百万人民币。
可惜,海捞瓷肯定是卖不上这个价的,但是,这一点也没有折损这件盘子的艺术价值。
这一次,高启静选择的泥沙中的瓷器,还是很有眼光的。
这批瓷器的个头都不大,但是都保存完整,而且看着都还想。
除了刚才的灵芝纹瓷器,还有一些梅雀图青花盖碗。
很明显这是一条,碗盘碟、盖碗,还有一些小型器,比如汤匙。
这些都制作的十分精美,只要搭眼一看,就能看出那份匠心。
当年德化窑的工人,肯定是用心做的。
比如那些小型器,就算是一直青花小汤匙,其上的图桉也十分精致。
兰、竹、菊青花盘,青花小汤匙,菊花纹青花盘,寿字纹印青花碗,圈点纹青花小碗等。
从这批瓷器纹饰上看,极富民族气息的生活图桉比比皆是。
以兰花、菊花等花卉图桉为例,笔法流畅,布局疏朗,雅致而清爽。
而青花料则大部分运用了石子青等国产青料,发色晕散,相对柔和。
特别是“兰、竹、菊青花盘”具有典型的蚯引走泥纹,体现了德化民窑的风格特点。
这些产品在德化的桐岭、岭兜、后井、东头、石排格、后所、宏祠、布伏山、埯园、窑垅、石僻子、竹林子、苏田等窑址都有出土。
其造型纹饰,与这批沉船古瓷,完全相同。
而通过这批出水的瓷器,也能看到清代德化青花瓷的一角。
这样的瓷器,其实是十分容易鉴别的。
因为这批瓷器,一看就是德化窑鼎盛时期的作品。
要不然,不可能把一套餐具,特别是汤匙一类的小器物,制造的十分精致、唯美。
而清代是德化青花瓷生产的全盛期,全县除美湖、盖德两个乡尚未发现清代窑址外,其他乡镇都有清代窑址。
清代青花窑址跃增到177处,为历代窑址数最多的一个时期。
这一切,都是因为出口,因为赚钱。
都知道出口能赚钱,而且每年都有大量商船出海,这一切都刺激了德化当地瓷器的发展。